首页 > 走进怀柔 > 历史文化 > 历史沿革

日期:2021-04-22 10:12    来源:怀柔信息网

字号:        

  1368年(洪武元年),十一月,怀柔县省入檀州,十二月,复割密云、昌平二县地建

  怀柔县,属北平府,为今怀柔县建县之始。

  1381年(洪武十四年),建怀柔县城,为土城。

  1382年(洪武十五年),在县治东建立县学。

  1403年(永乐元年),北平府改为顺天府,怀柔县属之。

  1404年(永乐二年),县境内的慕田峪关、撞道口关和南冶口等长城关口建成。

  1414年(永乐十二年),怀柔奉命按人数养马。

  1416~1421年(永乐十四年至十九年),明廷在石塘山建采石场,开采大量石材,用于北京营造宫室。

  1425年(洪熙元年),七月,知县邵元亨奏请黄花镇至红螺山去天寿山已远,要求开放禁山,以便樵采(此地原属明陵区天寿山禁山,禁止樵采)。

  1437年(正统二年),顺德长公主重修红螺寺。

  1442~1445年(正统七年至十年),太监夏时捐资在县内景山兴建寺庙定慧寺。

  1449年(正统十四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怀柔受严重的兵祸之害。

  1467年(成化三年),调三河等地民工,重修县城,土城改为砖石城。

  1502年(弘治十五年),兵备道钱承德因县城城大民少,去城之西半部,保留东半部。开三门,东曰咸阳,南曰拱卫,西小门名汲水。该工程二月动工,六月竣工,缩筑后的县城,周四里六十步。次年五月,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谢迁为重修县城撰碑文。

  1506年(正德元年),七月,怀柔划为昌平州属县。

  1514年(正德九年),明武宗朱厚照微服出游至黄花镇一带活动。

  1536年(嘉靖十五年),为整修明代皇陵,工部尚书甘为霖在怀柔督办采石,写七律诗立碑于奉圣寺。

  1538年(嘉靖十七年),黄花镇本镇口头道关长城关口建成。

  1543年(嘉靖二十二年),十月,朵颜部族围攻慕田峪,杀守备陈舜。副总兵王继祖等往援,乃退。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八月,俺答部族数万入古北口,过怀柔、顺义长驱至通州,直抵京城下,是为"庚戌之变"。怀柔有大同游击王禄率军三千驻守,兵祸略轻。

  1554年(嘉靖三十三年),大水,水中涌出口外冲下的大木,若锯截者,不可胜数,县内平原大部分村庄皆被水冲漂。

  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大饥荒,米价增十倍,民多饿死者。

  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飞蝗蔽天, 日为之不明,禾稼殆尽。县南郑家庄、高家庄农民,鸣锣焚火,掘地当之,须臾,蝗积如山。无分男女,尽出焚埋,两庄没有受害。

  是年,添设怀柔道,黄花路割属。

  1561年(嘉靖四十年),修建怀柔兵备道衙门,共建各类用房41间。

  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因古北口边警,拨密云营兵200人,委把总一员驻守怀柔。

  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疏通白河,下达通州,始得架小舟载粮米经县内罗山一带直达密云,是为明代水运漕道。

  1567年(隆庆元年),撤怀柔兵备道,添设守备一员驻守。

  是年,县城增设瓮城和敌台。

  1568年(隆庆二年),戚继光调到北方,总理蓟、昌、辽、保练兵任务,开始重修怀柔一带的长城。

  1573年(万历元年),在学宫东新建兵备道衙门(称新兵备道),并在县治北建守备衙。是年守备千户所由渤海所移至慕田峪(4年后又移回渤海所)。

  1580年(万历八年),重修县城,城墙下甃条石,上砌方砖,并添造城楼三座,且重定城门名,南门曰来熏,东门曰先春,西门曰阜城,西小门曰涌泉,新开东小门曰通利。

  1584~1589年(万历十二年至十七年),此6年均为春旱秋涝,米麦蜀秫斗价大涨,人民无粮,城内外争扫草籽以食。

  1602年(万历三十年),知县史国典在县治大门内东侧建"寅宾馆",题额"广益堂",大门前建"申明亭",东侧建"彰善亭",西侧建"弹恶亭"。

  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八月,刊刻蜀人周仲士主编《怀柔县志》,共四卷。这是怀柔县的第一部县志。

  1605年(万历三十三年),大规模整修县城,二月十四日动工,五月十日完工,东大门,西小门均闭,只开三门。

  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四月,黄花镇柳沟大火,延烧数十里。

  1623年(天启三年),重修县文庙大殿。

  明代皇陵榛厂12处,有5处设于怀柔县,长陵、献陵榛厂在渤海所,景陵榛厂在苇店,裕陵榛厂在富乐里,泰陵榛厂在康家里。

  1634年(崇祯七年),知县刘跃龙重修县学。

  经核实,此信息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