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志说怀柔

怀柔教育事业发展的记忆

日期:2017-01-19 16:08    来源:区档案局

字号: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怀柔教育事业与其他各业一样,走过了坎坷,经历了曲折,得到了蓬勃发展,并不断创造辉煌。大体经历六个阶段。

  一、 初步发展阶段(1949年至1956年)

  1948年怀柔解放时,普教基础极为薄弱。据怀柔县志记戴,全县只有1所初级中学,3个教学班,120名学生,8名教师。小学86所,除4所完小外,其余82所均为初级小学,有学生3000人,100余名教师。有些学校实属私塾性质,只教学生念《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儿童入学率不足20%。

  怀柔县委县政府对教育事业十分重视。刚刚解放就县设教育科,区设教育助理员,村设不脱产的教育员并调配了学校领导干部。并决定:各村原有小学要尽快恢复,工农子女入学年龄可放宽到十五六岁。对原有各校教师进行登记审查,基本留用。同时,从农村招收一批有文化的人,经短期培训后参加教育工作。将原来的怀柔县初级中学改为怀柔县初级师范。

  1949年当年,全县小学增加26所,学生增加2400人,入学率提高25%。初级师范1所,三年制初师班学生46人,一年制短师学生43人,半年制短师班学生44人。

  1952年,县政府提出要“村村有学校”、“消灭白点村”。全县初级小学数骤增为201所,完小12所,在校生达2.02万人,入学率提高到63.2%(含滦平县所辖11—13区划入怀柔)。暑期招初级中学4个班,学生205人。当年春秋两季各招一个三年制初师班。

  从1949年到1954年,怀柔初级师范共培养初师生176人,一年制短师生43人,半年制短师生135人,大大缓解了小学教师紧缺状况。

  到1956年,全县有初级中学3所,16个班,学生957人,小学251所,学生1.78万人,入学率为89%。

  二、盲目发展阶段(1957年至1960年)

  1958年5月,中共八届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后。各行各业迅速掀起大跃进高潮。教育战线也开展了“教育大革命”。

  县人委发出关于《鼓足干劲,苦战三五年实现普及中小学教育》的指示。这年县新建初级中学5所,招生1907人;原怀柔初级中学招三年制高中班2个,校名改称“红螺寺中学”(为完全中学)。在县城北(现二中址),新建一所师范学校,招初师生6个班,中师一个班、高师一个班(学生358人)。县工业局、农业局、商业局也分别办起了工业、农业、商业学校。同年,建幼儿园1所。小学在“总路线”鼓舞下,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当年小学生增加到1.92万人,入学率95%。由于学校发展,学生增加,师源奇缺,大量雇用了代课教师。并且,很多学校教职工和高小以上学生投入了大炼钢铁活动,甚至有的学校还建了小高炉。9月,全县3万多名中小学师生参加三秋劳动,集中45天,以后改为半日学习、半日劳动。10月,中小学生开始集体食宿,占用民房2000余间,吃在队办食堂。由于劳动过多严重影响了教学。

  1959年9月,全县中小学千名教师集中到红螺寺中学,参加“怀柔县中小学教育工作跃进大会”。进一步反右倾、鼓干劲。会后,学校立即掀起了“比武打擂”高潮,定跃进指标,放学习高产卫星,继而在一些学校搞起了“百分班”、“百分校”活动。使怀柔教育一时出现追赶、评比、竞赛,搞突击、抓名次、定指标、应付考试等弄虚作假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到1960年,全县有中学13所(含完中1所),学生4450人,教师300人;小学334所,学生3。10万人,教师1285人。

  三、 调整巩固阶段(1961年至1965年)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师范停办,工业局、农业局、商业局所办的学校停办。

  1961年2月,中央文教组提出“为了支援农业,对16岁以上的学生应劝退”的意见,怀柔县通过宣传动员,有2045名中小学超龄生回乡参加生产。1962年5月,根据中央“精简学校教职工的报告”,怀柔县精简教师430人。根据“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要求,县文教局成立了耕读办公室,全县建耕读小学26处,一揽子小学37处,学习小组14个,送字上门16处,近千名学生参加学习。1965年桥梓中学改为半农半读试点校。

  这个阶段较好地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学校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从1961年起陆续举办干部培训班,以提高其管理水平,加强了对各科教师教法辅导和业务培训、以提高其教学能力。为了建立规范的教学秩序,怀柔县认真贯彻了新颁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贯彻了《北京市中(小)学学生学业成绩考查和评定办法》《操行考查评定办法》,学生《奖励和处分试行办法》;加强了对学生进行《学生守则》教育,贯彻实行《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小学毕业考试双科及格率保持在90%以上,高考升学率在20-25%之间。1963年开始,学校开展了“向雷锋学习”活动。

  四、 严重挫折阶段(1966年至1976年)

  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也波及到怀柔。

  1966年8月29日、30日,本县造反派分别在怀柔一中操场、工人俱乐部召开声讨刘少奇,摧毁旧市委万人大会,会上揪斗了县委、县政府及教育战线领导干部数十人。自此,从中学到小学,从县城到农村,学校停课,组建“红卫兵”,开始了破四旧、立四新、揪黑帮、斗地富反坏右和牛鬼蛇神运动。9月,有些人开始大串连。

  随着形势的恶化,党的领导被取消,行政被夺权。学校原来领导一律靠边站,成立“革命领导小组”,负责本校的“斗、批、改”。1967年,学校“复课闹革命”后,领导体制改变为革命委员会。1968年,中学进驻了“工宣队”,农村小学由贫下中农管理。1969年,本县中小学在“工宣队”和“贫管会”领导下,开始批判“全民教育”、“专家治校”、“智育第一”,随之,废除了考试、留级制度,小学实行了五年一贯制,高中改为两年制,中学招生实行推荐,中小学一律实行“开门办学”,按“五、七”指示精神,掀起到大课堂去的高潮,教学秩序极为混乱。

  1971年,发表了“17年来学校的领导权基本上是资产阶级所把持,广大知识分子,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两个估计”后,学校斗争的矛头指向了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指向了广大教师。1973年,白卷先生张铁生的信发表后,掀起了一股反潮流活动,出现了不重视文化学习,不要教学质量的倾向。“黄帅日记”发表后,本县开始了大批师道尊严。

  1974年,市教育局在汤河口农中召开了全市大办农中现场会,在全县掀起了大办农中的高潮,出现了乡乡有农中的局面。县在西大荒建立县教育局五七干校和县直一中、二中、师范学农基地。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数量急剧增加,1967年中学从13所增到34所,1970年,红螺寺中学改为怀柔师范,招半年短师生80人,推荐录取中师生120人,1974年,本县提出“初中不出村,高中不出社”的口号,当年办高中25所。到“文革”运动结束时,全县小学发展到446所,学生3.30万人,教师1357人,入学率为92.3%;初级中学121所、学生1.95万人,高中55所,学生7600人,初高中教师共1399人;师范学校1所,学生310人,教师61人。

  由于盲目发展,学生数量猛增,教师严重不足,先后从小学抽调干部37人,小学教师176人到中学工作或任教。为了解决小学教师不足问题,就从各生产队推荐“队派教师”(记工分教师),或从社会招聘代课教师,这批人,约占教师总数的15%。由于师资队伍学历高低不等,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教学质量很低。“文革”结束后,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怀柔有2668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无一人被录取。初中毕业生统考,及格率为15%。小学毕业升学统考,语数双科及格率为28.2%,初中录取的分数线,语数双科总分下线为70分。

  五、 拨乱反正阶段(1977年至1980年)

  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怀柔县从1977年起首先着手整顿学校纪律。各校利用不同形式揭批“四人帮”,“造反有理”煽动无政府主义的罪行。广泛宣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8月,取消了红卫兵组织。各校加强了对学生遵纪守法教育,制订了考勤、鉴定、考试、奖惩等各项规章制度。

  同时,开始抓教学工作,建立了教学指挥系统,统一了教材,统一进度,统一考试,规定了教学时间,对学生参加的校内外活动作了安排。1978年,各中小学恢复了教研活动,开展了集体备课,建立健全了备、讲、批、辅、考的教学常规,克服了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年,颁布了新的《教学大纲》、教材,本县开展了辅导和试验工作。1978年,确定怀柔一中、城关小学为重点校。1979年召开教育工作会,县委领导作了《全体动员,加快步伐,为提高我县中小学教学质量而奋斗》的报告,使各校进一步加强了对教学工作的领导与管理。

  在学校管理体制上,1977年底,各中学撤出了工宣队,学校交由党支部领导,恢复教研组和班主任制。1978年贫管会离校。同年10月,中小学贯彻市颁的《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根据规定,各学校撤销“革命委员会”,改建中学中心校和小学中心校,学校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自1977年起,逐步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如工资晋级、发教龄津贴等。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开始了进修和业务培训,1979年上半年,对全县812名民办教师进行了考核,辞退了211人,其余601人一律改为代课教师。

  此外,对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也进行了调整,高中逐年压缩,到1981年从1977年的56所压缩为6所,初中从121所压缩为每乡1所(个别乡保留1所分校),小学从446所调整为343所。

  六、 快速发展阶段(1981年至2010年)

  经过拨乱反正,恢复秩序取得显著效果,使怀柔教育事业进入了快车道。

  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79年,提出普及小学的要求后,怀柔狠抓小学普及不放松。到1985年,全县小学入学率98.7%,巩固率99.26%,留级率4.46%,及格率90.16%,普及率达98.26%,完全达到了市规定的普及标准。为巩固普及小学教育的成果,自1986年起,每年县人大和县政府都要对小学教育进行一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怀柔一直注重加强中心小学的建设,包括领导力量,师资配置等。力求使各中心小学成为教研中心、进修基地,充分发挥提高质量的示范作用。从1988年起,怀柔县开始接受市政府的验收,历时5年,到1992年,全县21所中心小学全部通过了验收检查,提前两年达标,成为全市第一个中心小学达标县。

  中学教育的管理,重点一直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1986年8月,县教育工作会上,县委做出“齐心协力、为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而努力奋斗”的决定。1987年10月,县人大、县政府对9个乡3个直属校进行了义务教育检查。1989年、1990年,怀柔接受市政府义务教育检查和初中基础薄弱校摘帽检查验收。1990年11月,怀柔县获市政府“受表扬县”称号。1992年,经市政府检查评估,确认“怀柔县达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当年4月,怀柔县获市政府“教育先进县”称号。1993年,经市政府验收,全县中学全部摘掉了基础薄弱初中校的帽子。

  学校布局趋于合理。从1981年开始压缩学校数量。向乡镇、向城区集中,实行规模办学。特别是1994年县委县政府为解决山区“单人岗”(一所学校只有一名教师)严重影响教学质量问题,专门印发了文件,召开了以建立寄宿制学校为主要内容的希望工程动员大会。动员社会捐资480万元,加上政府投入,建立19所寄宿制小学,撤销了46所“单人岗”小学。在北京市率先实现无“单人岗”学校和山区小学全部实行寄宿制的县。之后因镇乡合并,生源逐步减少,经几次调整,截止到2010年,小学从1991年的238所调整为27所。1998年起,先后撤并6所农村中学。中学从1991年的29所调整为23所。

  同时,为适应人口向城区流动和农村孩子转学到城区学校上学的状况,在此期间在城区新建中学2所,新建和改建小学3所,新建幼儿园1所。使城区小学增至6所,中学增至7所,幼儿园增至3所。2010年全区小学生14842人,其中城区6505人,占43.8%;中学生13824人,其中城区9662人,占69.9%。

  中小学布局几经调整,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整合,解决了师资供需矛盾,提高了教学质量,也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学校基本设施设备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81年,全县投资81.3万元,翻建、维修校舍万余间。1986--1990年,投资2262.4万元,用于校舍建设及修缮,使8所中学、11所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改善。至此,全县中小学达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椅的办学标准。在此期间,怀柔基本实现年教育经费增长率超过县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率,使大部分学校添置了配套教学仪器及电教设备,乡镇中学、中心小学建起学科专用教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1991年以后的10余年间,投资4.3亿多元,先后为15所寄宿制小学、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9所中小学修建教学楼、学生宿舍楼、教学实验楼、多功能厅等。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1982年,投资16万元,兴建电教楼并投入使用,使怀柔成为北京市率先建成电教楼区县。到1998年底,全县中小学全部达到“两机一幕”(投影机、录音机、投影幕)进课堂目标。有7所学校装有闭路电视系统,部分学校建有计算机房、语言实验室等,全县电教设备总价值达1600多万元。1999年6月14日,喇叭沟开通,与市教委点对点远程教育实验成功,成为全国率先尝试现代远程教育的中学。当年,又投资300万元相继完成14个远程教育网点建设,形成由15个网点连接的怀柔远程教育局域网,此举为开展远程教育创造了条件。进入21世纪,怀柔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2001年,投资1388万元实现校校有计算机房,共有计算机2314台。到2005年,全区所有中小学都建有多媒体教室,总数达500多个,总投资1500余万元。同时,加强网络建设,全区所有中学及完全小学共61所学校建成校园网,其中37所学校建有网站,总投资2300余万元。投资390万元,在怀柔教科研中心建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传播中心。该中心承担中小学网络管理、资源库建设、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等职责。投资250余万元建成怀柔区教育网络信息中心,该中心建教育资源网站,设“教育新闻”“资源中心”等9个栏目。各中小学校园网与区教育网络信息中心、北京教育信息网联通,形成怀柔区教育域网。2007年,建成可实现市、区、校三级资源平台统一用户、统一编目、统一账目、分布存储、分级管理、级别共享的资源平台,进一步优化了网络环境及育人环境。

  现代教育设施建设,促进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加速了中小学教育现代化进程。1990年,怀柔有3所中小学首批进入北京市电化教育优类校行列。其中,一中、安各庄小学获“北京市电化教育鲜花校”称号。当年,北京电视台播放了《发展中的怀柔电教》宣传片,并在“春风化雨”专题节目中,播放了安各庄小学集资办电教,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经验。1992年以来,2名中学教师研制的系列投影教材,分获国家教委颁发的电教教材二等奖,并获准在全国发行;5名教师的课堂电化教学实录片在北京电视台播放;19所中小学获北京市电教优类校称号;82件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获市级奖励。2006年,怀柔中小学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有2600余名教师能制作教学软件,95%的任课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上课;怀柔区被评为北京市中小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先进区县、北京市教育信息化系统信息工作先进单位;教科研中心等8个单位被评为北京市中小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先进学校。2007年,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竞赛中,2名教师分获一、二等奖。

  教师学历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进入80年代,根据改革开放形势,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文件和法律法规,学习先进人物,加强形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责任感、使命感,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增强以法治教的意识。近年来除深入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外,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开展“我是首都人民教师”、“我为党旗添光彩”、“师德建设大家谈”等征文、演讲,开展学先进,树标兵活动,以深化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育,从而不断提高两支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目前怀柔普教系统已有23人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称号,552人获市级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3人评为特级教师。

  从1980年开始组织全县小学教师进修,并把进修、教研、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到1985年,1350人语文结业、1414人数学基础理论结业,1411人普通教育学结业,1019人教育心理学结业。

  从1985年9月,举办中师(脱职)进修,到1990年,有286人中师毕业。

  1979年至1990年,全部中学教师通过大专在职培训和电大进修,先后有291人取得中文、政治、历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大专毕业证书。

  1991年以来,通过举办大专班、续本班,成人高考、脱职进修、小自考、“3+2”等多种途径开展学历进修。目前,全县中小学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664人,大专学历1512人,中专学历2738人,高中及其以下学历597人,另有150多人取得了研究生学历,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78%和97%。

  从1990年起,先后举办了脱产干训班、教育管理班,择优推荐到市委党校、市教育学院进行学历培训,现在全县有百名校级干部取得大专或大本学历,有20人取得教育管理研究生主要课程班的结业证书。

  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升。1981年,全县开始狠抓教材教法的研究与辅导,举办公开课、培养典型、推广经验等。怀柔一中外语教师孟雁君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情景、加强听说能力培养的研究,实效性强。全班学生外语水平普遍提高。1983年全国高考仅有两名学生获得满分,均属她的门下。

  怀柔一中、安各庄小学利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大面积提高了各科教学质量,在本县推广后,推动了全县电教工作的开展。1996年两校同时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电化教育实验校”。

  1986年,全县小学开展的“以爱家乡教育为主线、改革农村小学德育”的活动,效果显著,《中国青年报>等几家传媒作了报道。市教育局于1988年确定为北京市教育教学规划“七,五”市级重点课题,并于1991年结题后评为北京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在此期间,全县有40所小学进行“马芯兰教材改革实验”,“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改革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1989年,县教育局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所,随即开始了《小学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经历5年的研究改革,取得显著效果,于1994年被市教育科学规划小组评为优秀成果一等奖。

  怀柔一中生物组,历时三年深入实地考察,写出近10万字的《怀柔县植物检索表》一书,得到市、县有关部门高度评价,为怀柔生物资源研究作出了贡献,同时,该校生物组还有栗瘿蜂防治果树病虫害等多项研究获得成功。

  1994年,庙城中学蒋立新等三名学生,在生物教师高久海指导下,对太空搭载番茄种子进行实验获得成功,其报告获第七届全国青少年科学研讨会一等奖,蒋立新获1994年北京市中小学银帆奖。

  1995年,庙城中学以劳技教育改革为突破口,进行学校教育改革,成果显著,被北京市教育局评为“全面育人、办出特色”学校;长哨营小学环境教育,从理论到实践,均有成果,曾在国家环保大会上作过介绍,并于1996年评为北京市三友杯山区教育成果一等奖。

  据统计,近10年来,怀柔区教师在全国、省、市获不同类别成果奖项十项,获优秀论文奖300余项,县级奖600余人次,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文章400余篇,著书立说的(含与人合著)13人。

  素质教育的实施,使怀柔教育质量得到稳步提升,以高考成绩为例,1977年怀柔高考上线率为零,1991年为15%,2000年为27%,2007年为55%,2010年达到63%。

  岁月如流,怀柔教育奋斗至今,经程坎坷、成就辉煌。现在,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怀柔的教育事业正迈向新的更高阶段。

  (作者:丁学济为《北京怀柔区志主编  葛荣斌为《北京怀柔区志》编辑)

责任编辑: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