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安排

日期:2024-04-01 10:05    来源:怀柔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3年是全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之年,是奋发有为推动怀柔区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是全市深入评估“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的关键期。今年以来,区经信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区两级相关部署要求,坚持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立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的战略定位,以赋能传统特色产业、构建创新特色高精尖产业为抓手,着力打造与基础研究相适应的硬科技产业生态体系,打造世界级数字经济标杆示范区,努力把怀柔区建设成为北京市引领新变革的力量源、硬科技产业的策源地。

  一、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一)重统筹、强调度,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1. 区级产业工作统筹体系持续强化。一是巩固“一套机制”。发挥经济工作联席会统筹优势,定期征集经济联席会、专题会议题,及时调度项目推进中的难点、堵点。全年组织区经济联席会、经济专题会30余次,研究136个项目落地产业园区及政策支持相关事项。二是建立“一套督查”。建立区领导议定事项台账,实现台账“一管到底”,与其他联席会形成互动共管,定期督查和“体检”,确保产业发展、项目准入建设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2. 主要经济指标平稳运行。建立“日监测、周调度、旬通报”调度机制,通过区级领导、局班子成员多层走访,对157家规上工业企业进行调研,全年实现规上工业实现产值541.1亿元,同比增长20.5%;规上信息服务业实现收入193.9亿元;完成工业固投23.5亿元,同比增长4.5%。

  (二)抓规划、抓提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

  1. 硬科技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逐渐清晰。一是持续优化中关村怀柔园空间范围调整,将7.11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优化扩大至21.73平方公里,形成各具特色、协同支撑的硬科技产业片区,已形成初步成果并提交至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是制定《怀柔区硬科技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研究》。明确打造“一核一点三区”硬科技产业空间格局,以科学城核心区为“一核”,带动怀柔科学城产业转化示范区“一点”,辐射北房、杨宋、庙城“三区”,推动“标杆型孵化器、前沿技术创新中心、特色产业园区、生产制造基地”等硬科技园区协同联动。组织怀柔区“硬科技产业空间规划与政策宣讲”专题培训班,助力招商主体精准开展定向招商和政策申报工作,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完成《怀柔区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年-2035年)》阶段性成果。坚持产业布局和空间规划协同推进,统筹空间土地资源构建“1123”高精尖产业体系,即壮大1个科技服务业,打造1个高端科学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高地,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2个支柱产业,发展高端制造业、都市工业、影视文化旅游3个特色产业。

  2. 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升级。一是赋能传统产业发展。通过科技赋能、完善产业链、做优做强龙头企业,推进传统产业赋能升级。指导工业企业完成“重点新材料首批次”、“新智造100”等15个提升项目的政策申报,其中8个项目涉及固定资产投资共计11848.34万元。完成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诊断8家,企业绿色诊断6家。超额完成制造业疏解提质工作,退出企业3家、技改提质6家,2家企业取得市级奖励资金共计291万元。推动2家企业打造北京智能工厂和数字化标杆车间,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显效益。延锋彼欧北京汽车智能外饰项目落地庙城镇,目前已进入单机调试阶段。福田戴姆勒高端重卡智能工厂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预计203200万元,全年纳统17.6亿元。高端重卡配套项目全面启动,冲压车间项目开工建设;车架车间项目完成立项和规划设计,正在办理一期规划许可手续。三是推动企业规模稳定提升。以《2023年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实施指南(第一批)》为导向,指导15家企业申报升规稳规市级奖励资金830万元。

  3. 硬科技产业集群培育壮大。一是大力发展高端智能制造产业。积极培育发展以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为引领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生命科学和都市产业新动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新材料聚焦轻量化材料、新能源材料、先进电子材料、先进高温合金4个细分方向。对符合补贴申报条件的新材料企业做好材料的初审并出具推荐函。为有研资源环境技术研究院等3家公司争取补贴1079万元。机械研究总院怀柔科技创新基地项目完成五方验收,全年完成固投2.5亿元。新能源聚焦清洁能源、智能电网2个细分方向。生命科学聚焦新型疫苗、体外诊断、细胞治疗和医疗影像设备4个细分方向,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主体结构已完工,春风药业改扩建一期项目预计年底竣工,二期项目预计年底开工建设。二是培育硬科技企业和高精尖项目。全年我区新增专精特新企业48家,专精特新企业保有量达148家,完成117家北京市创新型中小企业认定。怀柔园集中办公区引进注册企业24家,累计注册资本32270万元。北京市高精尖产业项目梳理入库14项。

  (三)谋创新、再聚焦,推动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实现新突破

  1. 仪器传感器产业高地加快打造。编制完成《北京怀柔国家高端科学仪器装备产业集聚区建设方案》,正在沟通上报,全力打造“中国创新 服务世界”的高端科学仪器产业高地。推进“1+1+N”产业空间建设。科学城产业转化示范区起步区6万平米已具备入驻条件,能源中心、园区景观、大小市政等配套设施正在按计划实施,预计年底可提供20万平米产业空间。国家高端科学仪器示范基地完成城市设计方案和一期规划综合实施方案设计,并通过区政府规自联席会审议。N个特色园区中,奥瑞金产业园区围绕“共性技术平台”打造硬科技特色产业园区,正在开展装修改造,以推动高端精密加工共享服务平台,惯性与声学传感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等项目入驻。北科建协同创新中心园区成功申报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引领型标杆孵化器项目,并与京仪孵化器合作建立离岸孵化器,已入驻项目8家,同时正推动12家企业入驻。有色金属新材料科创园引入企业35家;长城海纳硬科技加速器引进企业16家。

  2. “十百千”招商工作规模初显。深入实施“十百千”产业工程,统筹产业部门、镇乡属地、区属国企组成“4+4+14”产业招商主力军,招引高端科学仪器装备领域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和“苗圃”企业。共对接项目396项,落地硬科技项目80项,其中实体落地6项,注册落地74项。累计在怀落地仪器和传感器企业297家,其中仪器类企业217家,传感器类企业65家,科技服务机构15家,产业集聚成效初显。

  3. 重大产业项目步伐加快。交付国科科仪约1万平方米产业空间,一期6个项目正在入驻过程中,其中1个项目已开始试生产。赛微电子项目正在研究新合作模式,加快推动6英寸MEMS中试线落地。持续推动304所怀柔基地在怀落地。卓立汉光初步落位福田一工厂(科学城产业转化示范区),正在开展合作洽商。中科院半导体所签订合作协议,正在对接项目资金支付方式。机械研究总院怀柔基地项目一期正式投入使用。

  4. 韧性城市应用场景驱动产业发展。巩固韧性城市一期应用场景成果,开展韧性城市二期工程建设,聚焦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审核备案怀柔区森林防火示范区韧性城市、怀柔区医保局医保监控与智能分析系统、怀柔科学城安防体系等26个项目,带动超20款传感器产品落地应用,实现了北京辰安城市智能科技等20家传感器领域企业落地。其中,森林防火项目建设方案已通过区政府常务会审议,正在进行财政预算评审;消防安全社会化专项初版方案已完成;消防安全专项(二期)已通过区政府常务会审议以及专家评审,正在进行财政预算评审;地质灾害项目方案内容及点位已确认,待上区政府常务会审议;燃气安全专项(二期)项目方案编制中,方案确认后将提交区政府常务会审议;怀沙河洪水预警预报专项方案正在编制中,按照区领导要求进行方案细化,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运行。

  (四)夯实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1. 建立“智慧怀柔”框架体系。推进5G基站建设和网络深度覆盖,已完成新增和改建基站367个,全年新增5G基站580个。整改乱线问题点位934余处,顺利完成阶段性创城专项任务。顺利完成电影节等重要活动通信网络保障任务。持续做好“京办”推广使用工作,全区注册京办用户总人数12485人,激活人数12373人,激活率99.1%。怀柔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率先接入“京办”平台,加快推动政务办公系统一体化。持续推动无线电及800兆无线政务网工作,圆满解决公安分局、区城管委及其它7个镇乡的信号弱覆盖问题。

  2. 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完成2023年度大数据共享开放计划编制工作,持续推进公共数据开放计划,围绕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服务等重点领域,完成数据更新任务267项。统筹我区现存数据中心及增量数据中心发展,科学设施平台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等10个数据中心,提供算力合计19.74PFlops。依托区级联席会,推动怀柔实验室超算中心审批备案。

  3. 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制定《2023年北京市怀柔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点任务》,明确全年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持续优化信用怀柔网站功能模块,实现对全区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和公示功能。全年共归集各类主体行政许可事项2929件,归集各类主体行政处罚事项1411件,处罚金额共计482.0233万元。完成市级大数据平台信用数据报送系统信息录入,录入区级行政五类信息共1623条。完成市级信用承诺及履约践诺管理系统信息录入,录入信用承诺事项清单10项,归集信用承诺信息1001条。依托信用中国协同工作平台系统开展信用修复工作,受理完成信用修复48项。

  (五)落实助企纾困,打造产业发展生态体系

  1. 全力做好人才保障。推动“雁栖计划”人才政策落地实施,汇总梳理国家、北京市各项人才政策20余条,制定人才政策汇编目录,指导企业用好用足“雁栖计划”人才政策,持续做好我区优秀人才及团队的引进与服务工作。引进14名外埠和留学人才,依托海创产业研究院、创业黑马科创加速总部基地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开展政策培训、沙龙9场,充分发挥应用场景效应。

  2. 筑牢安全绿色生产防线。严格履行行业主管和中关村怀柔园属地职责,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指导我区工业企业296家次,检查企业421家次,整改安全隐患985项。联合科学城管委会、区应急局等单位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培训6次,600余家企业负责人参加培训,确保了特种设备、消防和危化品等相关知识操作落实落细。开展“企安安”检查990家次,发现隐患1262项,整改隐患1174项。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累计检查企业28家次,协调15家企业停限产,为我区空气质量保障作出贡献。

  3. 打造专业服务生态。一是加大助企惠企服务力度。做好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工作,核实拖欠中小企业账款转办问题线索8条。搭建企业融资平台,征集企业项目设备购置投资和贷款资金需求,开展政银企对接10次、企业融资需求调查4次,帮助200余家企业融资约7亿元。组织参加北京优质中小企业2023“专精特新”政策解读会等各类培训活动共80余次,联合国科大怀柔科学城产业研究院举办13次企业实务大讲堂活动。二是持续做好政策宣贯和推荐申报工作。指导17个项目完成“科技型小微企业关键技术创新支持项目”申报工作,推荐申报园区落地发展项目12家、特色产业园区5个、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首批储备项目8个,推荐企业、机构申报北京市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质量提升等4个项目。推动117家中小企业完成中关村高新认定,怀柔园中关村高新企业保有量累计达215家。推荐怀胜公司申报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北京市怀柔区仪器传感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已通过工信部审批。完成中关村怀柔园区组团范围图绘制,对180家企业进行范围、GIS点位标注。承办“创客北京2023”创新创业大赛怀柔区级赛事,共征集参赛项目42个,12个项目入围市级决赛,涉及高精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新型便民服务业。年内组织怀柔园园区人才招聘会4场,共发布岗位121个,招聘330人次。

  二、存在问题

  一是怀柔科学城的辐射带动作用未完全显现。怀柔科学城正处于建设与运行并重的关键窗口期,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

  二是空间规划与产业布局需求不匹配。产业实际分布与产业规划、布局落位存在不一致,产业用地低效与高品质产业空间需求的矛盾凸显。

  三是高精尖产业体系需要进一步形成突破。以科学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为引领的高精尖产业体系,目前尚处于“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成规模”探索起步期,对经济指标支撑作用不明显。

  三、2024年重点工作安排

  2024年经信局工作总体要求是,聚焦“五子”联动和“五态”建设,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坚持产业布局和空间规划同步,加快传统产业赋能和新兴产业布局,打造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示范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加强统筹调度,保障经济平稳运行

  一是巩固工作机制。发挥经济工作联席会、经济办专题会调度机制优势。按照统筹当前和长远,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稳定增长要求,加强经济办的调度和协调作用,定期通报产业项目的重大进展、重要节点,将重点项目推进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及时列入经济工作联席会议程,强化整体统筹,不断构建与原始创新承载区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生态体系。二是抓好重大项目。推动赛微电子与区属国企合资公司的设立,加快6英寸MEMS中试线落地。完成国科科仪一期项目入驻工作,确保入驻项目年内全部实体办公。三是保增长、稳运行。一是持续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对工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开展早研究、早预警,有效应对当前经济复杂形势。二是抓好重点企业的培育工作,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增资扩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三是要筑牢重点产业发展基础,在持续推动汽车、都市、生物医药三大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给予新材料产业重点关注,加大政策扶持,努力扭转发展颓势,实现产值增长。

  (二)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培育壮大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集群。用好《关于支持发展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及其实施细则等政策,统筹推进“十百千”工程,挖掘各招商主体潜能,引导离岸经济实体化。推进韧性城市示范区建设,以场景培育产业,形成2-3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三是聚焦光电、低温、真空、电镜、质谱等五大高端科学仪器细分领域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先期启动光电、低温、电镜等3个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二是全力建设国家高端科学仪器装备产业示范区。做好北京怀柔国家高端科学仪器装备产业示范区争创工作,推动建设国家高端科学仪器装备产业基地,紧盯怀柔科学城产业转化示范区建设,推进碳纳米管、创业园及周边共64万平方米产业空间资源规划布局,统筹科学城及周边的创新小镇、有研院、长城海纳、奥瑞金园区等多个特色园区,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三是持续推动传统特色产业赋能升级。以中关村怀柔园庙城片区为基地建设高端重卡产业,壮大福田戴姆勒、延锋彼欧、延锋海纳川、新泉志和等头部企业领衔的汽车产业集群产业规模,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升级建设。通过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加强都市产业的集聚,加快丘比产线智能化改造和月盛斋食品研发中心建设,推进一轻乳业项目和双合盛项目加快建设,进一步做强都市产业品牌。做好“对标”、“双碳”工作,鼓励制造业企业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改造。四是依托科学装置构建硬科技产业体系。依托17个具有较强产业化属性的装置平台和国家实验室,赋能为孵化器、加速器。构建以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为引领,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和都市产业协同发展的高精尖产业集群。加快国合通测、奥邦新材料等企业上市,建设轻量化材料、先进电子材料等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聚焦清洁能源、智能电网等领域,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集聚生命科学科技研发企业,推动第一生物等存量总部型企业落户,加速春风药业中药制剂成果转化,形成生命科学产业集群。同时,协同培育好其他高精尖产业,聚焦人工智能芯片等领域,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引入卫星组件、整星制造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打造商业航天产业战略高地。推动以信息服务业为核心产业的快速发展,培育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三)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承接高精尖项目落地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以怀柔园扩区为引领,统筹利用全区产业空间资源,为硬科技产业落位提供承载空间。深化《怀柔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研究》,选准产业赛道,形成各具特色、协同支撑的硬科技产业片区。二是明确实施路径。编制以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为主的产业政策实施路径方案并形成具体申报指南,按照“标杆型孵化器、前沿技术创新中心、特色产业园区、生产制造基地”方向,精准包装一批硬科技产业园区,为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建设提供定制化政策服务。三是巩固产业格局。以怀柔园空间范围调整为契机,以中关村怀柔园为产业发展策源地,着力构建“一核三区”的硬科技产业空间格局,一核是怀柔科学城核心区,“三区”分别指北房片区、杨宋片区和庙城片区三个平原地区产业重镇。“多点”是结合创新资源、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打造建设的科创园区。四是做好“双碳”工作。高标准做好企业腾退,引导企业不断提升智能制造成熟度水平。加强与市级高精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接,对符合要求的项目积极跟踪、推荐,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

  (四)分级集成产业政策,赋能企业转型升级

  一是做好产业政策保障。按照“因园施策”原则,争取在怀柔园发展以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为引领的硬科技产业体系的政策创新和保障,形成国家部委、市级、区级三级联动的政策保障体系。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借助德勤、赛迪、波士顿等智库资源,探索建立与工信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的常态化沟通机制,积极争取建设国家级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特区政策,完成国家高端仪器产业集聚区申报。推动市级政策精准落地。用好用足《关于支持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若干政策措施》《北京市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东城结对协作专项资金》《2023年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实施指南(第一批)》等政策效能,支持区内硬科技产业项目建设。统筹完善区级政策。制定和出台《北京市怀柔区企业租赁用房和产业人才公寓补贴办法》。落实《怀柔区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过渡政策》《怀柔区科普示范(教育)基地认定管理办法》《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交叉研究平台运行经费补助实施细则》等政策,跟进兑现政策项目和资金情况,为科技成果转化、硬科技产业发展、高端人才落地提供精准引导。二是推动工业企业绿色发展。帮助我区企业申报绿色工厂,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节能改造和绿色诊断,加强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企业节能工作的有效开展。做好空气重污染应急保障工作,推动各项应急减排措施的有效落实。研究确定2024年重污染应急预案和减排清单,实施企业分类、分级差异化管理,组织企业制定完善"一厂一策"。

  (五)夯实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服务职能,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一是发挥信息化建设统筹职能。把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作为目标,有效提升政府在公共安全、公共服务以及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梳理我区政务数据资源三级目录,加强公共数据管理市区协同力度,配合市级部门做好区级目录链与市级目录链底层技术对接工作,加强市区两级数据共享应用,依托市级目录链申请共享,开展应用创新。积极推进全区信用体系建设,结合区内实际情况,加强“信易+”工作,广泛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活动、市场主体注册、信易贷授权等相关工作。二是提高工业企业和园区企业服务水平。抓好中央、市区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加大企业走访调研力度,指导企业申请市区级奖励支持政策,做好小升规、规升强,强升巨的梯次培育分析工作。严格执行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做好多规合一平台审核,推动新建项目加快开工进程。落实好企业亲清管家服务机制,主动对接服务企业,畅通企业诉求通道,做好减轻企业负担相关工作和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相关工作。开展北京市创新型中小企业、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做好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核、纳统及政策宣贯。根据企业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持续开展银企对接和企业交流培训工作。


责任编辑:政办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