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怀柔区建设“文化新都、宜居名城、和谐怀柔”的发展主线,结合技术监督的职能特点,确定各项业务工作的切入点。按照“创新工作措施、夯实技术基础、建设和谐机关”总体思路,加快发展,努力完成市局、区政府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为重点,加大执法力度,坚持依法行政
全年,行政执法活动达到1300起以上,结案的查处案件达到100起,结案的立案处罚案件达到60起,执法案件结案率不低于90%,加大执法处罚力度,罚款要比2006年提高10%。
(一)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考核激励机制。根据市局部署的行政执法任务和全区的中心工作,结合我局的实际情况,将执法任务分解、细化、量化考核内容。
(二)努力提高执法水平。严格执法和案件的处理程序,加大执法过程和案件文书的监督指导力度,纠正实际出现的问题。
(三)加大宣传工作力度。组织开展好"3.15"、"质量月"等大型宣传咨询活动,并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宣传媒介积极宣传我局的职能和工作动态。
二、加强技术机构基础性工作,提高检测效益
(一)工作任务
特检所完成行政事业性收费100万元、经营性收入60万元,完成锅炉检定241台、压力容器全面检验200台、电梯263部、起重机械225台、压力管道全面检验1000米、在线检验5000米、安全阀校验1200只、阀门密封试验600只。
计量检测所完成行政事业性收费80万元、经营性收入105万元,其中质检经营性收入50万元、计量经营性收入40万元、节能收入15万元;完成计量器具检定13000台套,水表14000块,按检定周期应达到的计量标准器具强制检定38台套。积极开展计量器具测试服务和质检签约工作,其中质检要和40家以上的企业签订检测协议。
(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增上新的检测项目
围绕怀柔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区域产业特点以及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技术机构建设的总体部署,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确定自身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检测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使新增的检测项目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企业生产的需要,适应执法监管的需要。
计量所计划增上血压计、X光机、罐装线等检测项目,质检室根据情况考虑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列入购置计划。
特检所完成电梯检测设备的技术改造。
(三)加强计量器具的普查工作,积极开拓检测领域,提高受检率
在去年计量器具普查的基础,科所密切合作,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开展普查工作,普查率达到100%,建立较为完善的计量器具管理数据库,为有效地开展执法和检测打下坚实的基础。全面分析普查结果,动态掌握计量器具的使用状况,制定检定项目规划和计划,以积极有效的工作方式,努力挖掘现有项目的检测潜力,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执法科室要积极配合技术机构开展执法工作,提高计量器具的受检率,受检率要比2006年提高10%,发挥检测项目的最大效益,同时也增强计量器具的监管水平。
(四)提高检测人员的工作能力
有计划地引进专业大学生,逐步建立年龄结构、知识层次较为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同时,组织现有人员通过专业培训、自学、岗位练兵、竞赛、考试等多种形式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建立激励机制,鼓励考取中高级技术职称,提高整体的专业技术水平。计划和计量院各专业室进行两次技术联谊活动。
(五)加强技术机构的内部管理
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纪律作风建设,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团结、协调、进取的工作环境。进一步完善内部工作程序,强化制度执行的有效性,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地开展。
三、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启动7类食品市场准入工作,完成7类食品生产企业取证6家,28类食品生产企业提交年度报告企业50家,审查率达到100%。
(二)推进食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与辖区内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逐一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签约率达到发证企业的100%,加强对承诺书落实情况的检查,使责任制度真正落到实处。采取措施积极推行电子监管工作。
(三)实施对食品企业的分类监管。A类企业监督检查不少于1次,B类企业不少于2次,C类企业不少于4次。
(四)健全食品加工作坊档案,疏堵结合,积极引导帮扶能够达到市场准入条件的作坊依法申证、合法生产,对根本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作坊,坚决依法查处。
(五)积极做好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工作,全年有10家企业通过市场准入。
(六)强化对食品获证生产企业的证后监管和无证生产企业的监管工作,对获证企业持续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必备条件复合性检查的覆盖率要达到100%,对存在的不符合必备条件问题改进的回访率达到100%。全年,开展执法检查不少于216家次,以肉制品、乳制品、饮料、婴幼儿配方乳粉、糕点制品、豆制品、果冻、蜜饯等8类食品为重点,抽取食品样品200个,其中食品加工作坊样品60个。采取措施,积极帮助指导质检工作,保证质检与40家以上企业签订质检协议工作的完成。
四、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
(一)推进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体系建设。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消除盲点盲区上,切实做到及时登记、及时检验、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构建动态监管体系。继续完善修订应急预案,并组织相应的演练。
(二)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组织体系,完善质监局、街乡特种设备安全协管员、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三级监管组织网络,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全面提高安全监察工作的覆盖率和深入程度。
(三)巩固压力管道的普查成果,督促使用单位100%完成压力管道在线检验,工业管道使用登记率达到70%,全面检验率达到20%。
(四)进一步加大对液化气瓶的监督检查力度。强化气瓶登记发证工作,登记率达到85%,提高气瓶的定期检验率。
(五)深入开展重点特种设备的监管工作。重要时期、重点场所特种设备监督检查不少于48家次,公众聚集场所监督检查不少于20家次,日常监督检查不少于45家,检查比例不低于330家使用单位的13.6%。
(六)做好对已取得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的许可实施和监督检查工作,被检查单位数量不少于总数的25%。加强对安装维护单位的监管。
(七)全面推进特种设备动态监督管理网络建设,提高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信息化水平。
(八)进一步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完善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督促使用单位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
五、执法和帮扶并重,把握工作重点,提高产品质量
(一)加大名牌产品的推进力度。帮助企业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发展规划,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及时解决企业在品牌发展中的问题,推动我区优势企业做大做强。组织全区优势企业有计划的争创北京名牌、中国名牌和质量管理先进企业。
(二)加强质量信用监管体系建设。将企业质量档案和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工作结合进行,强化对企业的动态跟踪管理,及时掌握辖区新增、停产、注销等企业情况的信息,确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堵塞监管漏洞。
(三)进一步增强质量监督抽查的有效性。以67类直接关系人身财产安全的工业生产许可证产品和8大类涉及人身安全的3C强制性认证产品为重点开展监督抽查,同时严格抽查后处理制度,督促不合格企业改进质量管理,实现最终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目的。
(四)进一步加强3C强制性认证产品和工业生产许可证产品的管理。强化对获证企业的证后监管和重点行业的日常监管,严厉查处无证生产的行为,对获证企业执法检查率达到100%,一般企业每年2次,重点企业每年4次。全年完成获证企业年审24家。
(五)继续深入打假制劣。突出抓好农资、建材、地条钢、煤炭等与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管工作。全年检查煤炭使用单位和型煤生产企业的数量不少于140家,样品不少于170个,检查和抽查覆盖率达100%。
(六)做好委托加工备案工作,督促委托或被委托企业及时办理备案手续。
(七)根据新形式任务,积极探索加强质量管理,推进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六、积极推进标准化工作
(一)继续严格实施对企业标准备案、登记的管理工作,对备案企业标准的文本检查率应达到100%,备案企业标准与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符合率100%。同时加强对食品标签、能效标识和商品条码等工作的执法检查。
(二)稳步推进采标工作步伐,积极推动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全年完成4种产品的采标工作。
(三)发挥标准化的作用,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推进生物能源标准的制定工作。继续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帮扶具有潜力的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形成产业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重点做好3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的验收工作。加强对已建基地和在建基地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做好17家基地的果蔬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的抽查,抽查样品不少于60个,抽样覆盖率达到100%。
七、加强计量监督工作,提高计量器具检测率
(一)进一步开展计量器具普查工作,动态掌握计量器具的数量,健全计量器具管理数据库,强化计量监督的作用,保证计量器具受检率提高10%的任务完成,协助计量所完成项目规划和技术联谊活动。
(二)加强执法工作,全年检查医疗卫生单位不少于24家、眼镜制配行业7家、工业企业不少于60家、餐饮业不少于20家、大中型超市不少于10家、加油站26家、集贸市场不少于4家,定量包装生产企业不少于22家。
(三)加强能源计量工作和节能监测工作。对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工作进行分类摸底调查,按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抓好对重点耗能企业、学校、医院、饭店等重点用能单位的指导、服务和监督,引导和帮助企业依据《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国家标准建立和完善测量管理体系,促进企业提高能源计量检测和计量管理水平。
(四)加强对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等行政许可项目企业的管理,强化证后监管。
(五)组织好计量检定机构技术资源调查,以“统筹规划,优化资源配置”为原则,加快计量技术机构计量标准建设,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
八、继续做好全程代理的各项工作,以热情服务为宗旨,高效、优质地办理群众来件,确保群众满意率达到100% 。
九、加强信息化建设,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实现各科、室、队、所业务数据的共享。并根据市局的安排落实2项工作,一是建成和正常维护我局的网站,扩大对外的宣传;二是做好办公软件的应用工作。
十、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为抓手,以构建和谐机关为目标,强化机关管理,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一)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党风、行风各项规章制度,推进党建工作创新,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努力构建和谐机关,强化管理,形成步调一致、运转有序、政令畅通的工作环境。一是业务工作的和谐,重点是建立执法科室与技术机构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工作机制;发挥各自优势,消除部门意识,统一思想认识,树立大局观和技术监督事业集体荣誉感,以积极主动、高度负责的态度开展工作,实现共赢的局面。二是工作秩序的和谐,重点是完善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制度实施的有效性,党员干部要树立表率作用,带头遵守和执行制度;各科室所要根据各自业务的特点,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确保工作质量;同时要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发挥制度的管理作用,通过制度管人,通过制度管事,最终将我局建成运转灵活、行动有序、工作高效、令行禁止、政令畅通。三是工作环境的和谐,重点通过政治学习、思想工作、廉政建设、行风建设、党建工作等形式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党员干部要深入工作的一线,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和群众的沟通交流,了解工作和生活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实际问题,在群众中树立威信,形成团结互助、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
(三)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工作效率。一是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钻研,提高自身工作的本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是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实践中创新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的质量。三是以实际效能作为评价工作成绩的标准,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采取措施,大力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