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至29日,怀柔区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极端强降雨天气,全市最大小时雨强在怀柔区琉璃庙镇东裕村,房屋损毁、道路塌方、电力通讯中断。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驻怀部队官兵、消防战士、蓝天救援队和社会各界各民族群众积极响应,不畏艰险、星夜驰援,奔赴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用坚实的臂膀支撑起人民至上的“生命方舟”,用逆行而上的背影彰显守望相助的民族强大凝聚力。在这场与灾难的抗争中,有一名平凡的餐饮企业负责人挺身而出,以不平凡的事迹勾勒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我爱这座城市”。马哈麦得是一名来京经商的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人,举家扎根在风景秀丽的怀柔区汤河口镇10余年。作为回族同胞,马哈麦得致力于宣传家乡的美食文化,经营一家在怀柔汤河沿线小有名气的特色拉面餐馆。多年来,独具风味的拉面以生活的烟火气搭建起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连心桥。马哈麦得回忆道,在他们安家怀柔创业初期,就面临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当地政府得知情况后,迅速协调相关部门,让孩子顺利走进校园,融入北京的学习生活;新冠疫情期间,各级各部门不仅化解了其经营困境,还充分尊重保障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帮助企业平稳渡过艰难时期。这些举措,让自己和家人深刻感受到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包容与温暖。
“我们是一家人”。当看到洪流下无家可归的受灾群众、满目疮痍的农宅田地,马哈麦得心急如焚。“看到村民有难,消防队员向险而行,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虽然作为一家小餐饮店能力有限,但这里也是我的家乡,也要尽一份微薄之力!”马哈麦得的眼神坚定且执着。在和家人商量后,决定凭借厨艺专长为灾区百姓和救援人员制作并运送“爱心拉面”。马哈麦得向汤河口镇政府主动请缨,镇领导高度重视,在确保人员和食品安全的条件下,与琉璃庙镇政府一同制定送餐方案,在地图上标记出了一条牵动人心的“运输线”。
“再难也要把拉面送到”。马哈麦得带领全家老少赶工制作拉面,但是在道路不通、水电不稳、网络不畅的困境下,以往轻车熟路的烹饪却面临诸多挑战。食品筹备阶段,餐馆现有原材料储备不足,为满足各民族群众的饮食需求,马哈麦得想尽办法向周边商户筹措物资并争取镇里支援。餐馆员工连夜轮班赶制,精心制成油泼辣子、麻酱、牛肉汤等不同地域风味的调料。在了解到灾区仅能供应冷食的情况下,马哈麦得带头改良烹饪流程,通过预加工与现场制作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能够第一时间吃上热气腾腾的“家乡面”。物资运输阶段,通往琉璃庙镇的道路早已面目全非,暴雨不曾停歇、增援刻不容缓,面对难以预知的风险,马哈麦得毅然担起重任,带领4名员工组成送餐小队驾车向灾区进发。一路上,不仅要躲避湍流险滩、提防峭壁碎石滚落,还要在茫茫雨幕中寻找前行方向,克服日夜赶工的身心俱疲,原本10分钟的车程送餐小队足足行驶了1个小时。马哈麦得和队员们现场加工,将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拉面送到群众手中。
“只要团结一心就能共克时艰”。在镇政府的协调下,送餐小队分三批次向琉璃庙村和白河湾集结点运送物资。与此同时,马哈麦得还让自己的餐馆承担起救援驿站的职责,主动为来自大兴区的68名消防队员免费提供餐食。几天来,这家普通的拉面餐馆已向灾区运输并分发了1000余份拉面,有效缓解了部分受灾村落后勤补给的压力。一位灾区老人激动地说:“谢谢你们,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能有大家的帮助,未来的日子就有盼头”。灾情面前,一碗普通拉面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群众温饱问题,更承载着各民族群众团结一心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密码。
“灾区有需要就把拉面一直送下去”。马哈麦得的爱心行动还在继续。虽然不舍昼夜连续工作让他脸上略显疲态,但是听到灾区有供餐需求,马哈麦得依旧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紧张的备餐工作中。“我们是一个大家庭,一方有难就要八方支援,我义务送餐无怨无悔”。马哈麦得的行动虽然只是本次驰援受灾地区众多群体的一个缩影,却成为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鲜明写照。只有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让我们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团结凝聚成为坚不可摧的共同体。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终将山河无恙、烟火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