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杰哈·穆鲁领衔在怀柔科学城成立研究所,是一枚分量十足的“勋章”。它不仅是对怀柔科学城创新生态的高度认可,更解码出其对全球顶尖人才与前沿科研项目的强大“引力密码”,而这一成果的背后,恰是怀柔正处在“换挡提速”关键期的生动写照——作为全球科技设施密度前列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里已成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支撑。
在人才汇聚的“强磁场”打造上,怀柔科学城的实力用数据可鉴。为广纳青年才俊,“青创十条”从落户、住房到创业提供全链条支持,而如今的人才矩阵更显硬核:科研人员总量达2.6万人,除诺奖得主杰哈·穆鲁外,还集聚高被引科学家39名、两院院士86名、青年科技人才316名、外籍人才712名,形成老中青结合、“产学研”联动的高端科研梯队。当顶尖科学家与青年人才在实验室并肩攻关、在食堂交流思想,“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人才生态不仅留住了人,更激活了创新活力,成为“换挡提速”关键期吸引全球智慧的核心底气。
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速路”上,怀柔科学城交出了亮眼答卷。依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奖励措施与46个创新服务平台,这里已累计转化项目187个,更打破多项技术垄断:北京大学联合企业研制的高分辨扫描探针显微镜,终结了我国40年进口依赖;中科院大学毕业生团队创立的多场低温科技公司,凭极端环境纳米控制技术实现年订单破亿元。杰哈·穆鲁研究所聚焦的激光技术,未来或如“飞秒激光质子刀”一般——这款依托北京激光加速创新中心建成的全球首台激光质子癌症治疗装置,既能精准灭瘤,又能降低治疗费用,成为“科研落地惠民”的典范。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卡脖子”到“全球领先”,怀柔正以“研发-转化-收益”的良性循环,让科学成果真正扎根产业土壤。
更核心的竞争力,源于无可替代的科研设施“硬支撑”。37个科技设施中,29个已进入科研状态,6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4个正式运行: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成功出束,标志我国在该领域跨入世界领先行列;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累计开放机时42.8万小时,服务剑桥大学、华为等380余家单位;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实现“7×24小时”开放,已服务58家单位。这些“国之重器”不仅是科研利器——依托它们,怀柔已累计攻破“卡脖子”技术59项,产出重大科技成果386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3项——更通过全球共享搭建协作平台,16个开放设施已服务国内外用户1000余家,让怀柔的创新能量辐射全球。
事实上,怀柔科学城早已从“建设为主”转入“运行为主”的新阶段,“换挡提速”不仅是设施从“建成”到“高效运营”的转变,更是人才、成果、产业的全面升级:交通上“20分钟到朝阳站、30分钟到首都机场”,教育上布局一零一中学怀柔校区、北京第三实验学校等优质资源,住房上以多类型房源保障安居——“科学+城”的融合,让这里不仅是科研高地,更是科学家的“理想之城”。
诺奖得主的选择,是怀柔科学城实力的最佳印证。随着科技设施持续释放效能、人才政策深化落地,这座拥有全球顶尖科研密度、硬核成果产出、温暖生活配套的科学城,必将在“换挡提速”关键期吸引更多全球顶尖人才与项目,为打造战略设施聚集高地、创新生态涵养高地、科技成果转化高地、人才引育发展高地、国际交流合作高地,建设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区书写更多的突破篇章。(记者:石金虎 编辑: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