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名单揭晓,共38位科学家、193项成果获奖。其中,2人荣获突出贡献中关村奖;26人荣获杰出青年中关村奖;10人荣获国际合作中关村奖。57项成果荣获自然科学奖,包括一等奖15项,二等奖42项;24项成果荣获技术发明奖,包括一等奖6项,二等奖18项;112项成果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包括一等奖29项,二等奖83项。
在本年度获奖项目中,由怀柔科学城相关创新主体牵头或参与完成的有28项。相关项目依托大科学装置或学科交叉平台开展研究,在市级及科学城专项人才政策支持下,怀柔科学城对高层次科研人才的集聚效应和服务支撑能力持续增强。
怀柔科学城共有9项成果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奖,包括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在一等奖项目中,“材料基因技术揭示高温超导普适物理规律”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负责完成,依托材料基因组研究平台开展。郇庆等项目核心成员聚焦于高温超导材料及拓扑材料等方向开展研究。获得二等奖的项目“低品质振动摩擦电能量采集与性能调控研究”由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负责完成。张弛等项目核心成员重点研究方向包括摩擦电和半导体的耦合机制等。
怀柔科学城共有7项成果获得北京市技术发明奖,包括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在一等奖项目中,“高安全固态化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和技术开发及应用”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负责完成,依托清洁能源材料测试诊断与研发平台开展。李泓等项目核心成员研究内容聚焦于能源存储、能源转换及高效利用等相关方向。
怀柔科学城共有5项成果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包括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在二等奖项目中,“电离层高精度探测阵列雷达技术及应用”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负责完成,依托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平台开展。阎敬业等项目核心成员研究方向聚焦于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等空间科学前沿领域。
怀柔科学城共有5名人才获得杰出青年中关村奖。获奖者之一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林龙飞研究员,其研究工作依托北京分子科学交叉研究平台开展,重点围绕废弃生物质催化转化等方向推进系统研究。
怀柔科学城共有2名人才获得国际合作中关村奖。获奖者包括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Matthias Robert Scheffler教授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Christophe Philippe Escoubet教授。两位外国专家通过来怀开展交流合作,依托怀柔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交叉研究平台,推动物理与空间科学领域的前沿探索与国际科研协作。(编辑: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