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宝山镇道德坑村露天剧场举办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原创情景剧《调转枪口》演出。该剧以冀热察后方医院“家家是病房、户户有伤员”的历史场景为背景,是北京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落户道德坑村后的首个成果展演。通过基地特色“晚间课堂”,红色历史得以生动呈现,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一是扎根历史创排,再现军民鱼水情。为创排《调转枪口》,首都师范大学师生扎根道德坑村一周,通过走访老党员、踏访冀热察后方医院遗址、翻阅村史展览馆史料,挖掘真实故事。剧中村民自发腾房、省粮救治伤员的情节,源自村民李大爷家的亲身经历,生动再现了“一口干粮分着吃、一碗热汤送伤员”的军民鱼水情。学生将史料转化为台词、凝练为情节,使红色历史成为可感可知的演出场景,有助于深化对“军民情深”的理解,情景剧创作过程本身即是一堂深刻的思政课。
二是“晚间课堂”创新模式,构建校地协同。道德坑村“晚间课堂”突破单向输出模式,形成“讲-演-评”闭环。演出结束后,村民以“评委”身份,从历史真实性、情感共鸣度等方面提出建议,通过互动深化教育效果。村民作为革命历史的见证者,在交流中回顾村庄往事,其亲身经历成为学生可感可知的鲜活教材,让红色印记从史料走向现实。目前,该模式已成为基地“标配”。“晚间课堂”实行剧目点单制,北京舞蹈学院《让娘再送你一程》《一碗羊汤》、中国戏曲学院《深山沟里的红色医院》等多部以道德坑后方医院为背景的作品已落地,来访团队可自选剧目演绎,并通过与村民访谈交流,推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三是校地资源深融,助力成果转化。《调转枪口》的展演树立了“校地协同育人”样板。此前,道德坑村已联动50余所高校资源,“晚间课堂”成为资源转化核心平台,学生带课题而来、携作品而去,留下扎根乡村、带动发展的研究成果。宝山镇将从三方面推动“村校联”品牌建设:打磨思政“金课”,共建“户外课堂”,推动双向赋能。力求“晚间课堂”既出思政成果,又育乡村文化。目前,村歌《红色家园道德坑》等作品已融入村民文化生活,《调转枪口》也将纳入“晚间课堂”剧目库,供后续来访团队排演,让红色故事在多元演绎中焕发新活力,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文化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