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渤海镇的板栗陆续成熟,随之而来的农林废弃物处理难题、市民私自捡拾板栗引发的纠纷等问题,成为基层治理的“烦心事儿”。渤海镇采取疏堵结合措施,有效改善了镇域环境,减少了偷采现象,并成功带动了周末旅游热潮。
一是农林废弃物集中回收换肥料。通过引进环保企业在南冶村设立临时存放点,免费回收栗蓬、树枝等废弃物,将其粉碎制成有机肥。村民可用废弃物兑换肥料,仅26天就回收废弃物280吨,兑换有机肥255袋10吨,既解决了处理难题,也消除了环境与安全隐患。
二是栗蓬巧变非遗扎染新素材。景峪村植物染色馆回收栗蓬,开发出植物染色体验活动。游客可用栗蓬染制围巾、袜子等文创产品,在传播非遗文化的同时,也传递了绿色环保理念。
三是以板栗元素丰富旅游体验。镇内咖啡店、酒店及民宿推出板栗采摘、美食制作、手工体验等活动,并通过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形成独具特色的秋季旅游链条,提前激活了区域旅游市场。
渤海镇以“生态赋能·板栗兴旅”为抓手,通过废弃物回收、业态植入、场景更新贯穿板栗收获全周期,有效解决板栗治理难题的同时,将生态资源就地转化为旅游消费热点。据了解,景峪村植物染色艺术馆营业额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0%,亲然大山咖啡通过板栗采摘等特色活动引流,实现了全业态营业总额同期增长70%,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责任编辑:杨爱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