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庄是一个宁静美丽的小村庄,位于怀柔水库上游,东北与孟庄接壤,东南和卧龙岗相邻,村西1.5公里处是桥梓镇北宅村。怀沙河从村北潺潺流过,东行5公里就是著名古刹红螺寺。
兴隆庄是怀柔镇辖区最小的村子。村庄占地面积90余亩,耕地面积155亩,山场面积340亩。
村名由来
兴隆庄原名范家坟,大约300年前,名叫常福、常禄的兄弟俩,因家乡山西大榆树下邵山村遭灾,逃荒来到这里。因他们会些武术,人称武把式,被人留下来看守范氏家族的坟茔;坟地的位置在今北宅火车站南、孟庄红门附近。因这里是范氏家族的坟地,人们习称这里为范家坟。
说起这范氏家族的先人,可是大有来头,村里人只知道叫范阁老,其实他就是辅佐过清初四位君主的开国元老范文程。范文程出身名门,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第17世孙。范文程学识渊博,满腹韬略,清朝开国时期的典章规制多出自其手。清初几代帝王均对其十分宠信。范文程才华出众,足智多谋,且能言善辩,被视为当时朝廷的文臣之首。公元1666年,范文程去世,享年70岁。康熙帝亲撰祭文,赐葬于怀柔县红螺山。据《怀柔县志》记载,范文程的陵墓在怀柔镇芦庄。芦庄村老人回忆,当年的陵区十分壮观,有硕大的坟丘、高大的墓碑,还有廊榭阁亭,华表、石牌坊,石材都是上好的汉白玉。康熙帝手书“元辅高风”匾额,高悬于牌坊正中。1966年“文革”浩劫中,宏伟气派的范文程陵墓被红卫兵用数吨炸药荡成废墟,只遗一块残碑,存放于现在的村委会院内。
既然范文程的陵墓在芦庄,那么范家坟村陵墓的主人又是谁呢?据专家考证,范文程四位妻子中的一位及部分儿孙可能葬在了范家坟的家族墓地。上世纪30年代初,日本人在北宅修铁路,有260多年历史的范家坟被夷为平地,墓内珍宝横遭洗劫。上世纪70年代村里平整土地时,从墓地原址挖出了两块金砖和一支女人帽花。
落于此地的常氏兄弟看守坟茔,靠耕种坟茔周围的土地维持生计。常氏第二代有常景春、常景旺、常景兴、常景成四人。数十年后,家族人口渐多,部分族人迁至距范家坟一公里的兴隆坡,买地建房,渐成村落;开始叫兴隆坡,1985年后改称兴隆庄。
三棵大杨树
最早迁到兴隆坡的常景旺在自家门前栽了四棵青杨树,成活了三棵。一百多年后,这三棵杨树成了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粗到四个人不能合抱。农闲时节,男人在此下棋,女人做针线,孩子们追逐玩耍。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范家坟的三棵大杨树;渐渐地,范家坟又多了一个村名——大杨树底下。
当年栽下杨树的常景旺及其后代,日子越过越好。粮食吃不完,就用囤存起来,上面盖上草帘子。令人称奇的是,帘子盖上不久,有一条筷子长的小白蛇盘在上面,有人掀帘取米时,小白蛇会自动隐藏起来,待帘子重新盖好后,它又盘于其上,像守护神一样。更奇的是,囤里的米总不见少。常家老少感念大杨树带来的好运气,倍加爱惜三棵大杨树。
1947年,兵荒马乱,匪盗横行。范家坟一里外的北宅村有反动地主武装伙会。伙会听说青杨木轻软至密,不朽不糟,很适合作火柴。于是,他们把罪恶的黑手伸向了这三棵大杨树。伙会二十多人来到范家坟,耗时一个多月,硬是将三棵大杨树锯成多截,卖到了城里的火柴厂。常氏先人留下的三棵大杨树就这样被毁。
党员之家
抗战时期,侵华日军在离兴隆庄不远的口头村修建了炮楼,还在北宅附近修了铁路,强迫百姓挖封锁沟。汉奸伪军为虎作伥,经常来村里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村民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938年6月,八路军第四纵队在怀柔地区歼灭日军一个中队,大大鼓舞了怀柔人民的抗日斗志。后来,怀柔县成立了抗日政权和县大队,兴隆庄村民纷纷投身到抗日行列中。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兴隆庄有一个秘密的党员之家,为革命做出了很大贡献。现年89岁的常恩卫和他的妹妹常秀英就是从这里走出去参加革命的。
当年,常恩卫家的房子被鬼子烧了,一家人只好栖身在临时搭建的马架窝铺里。常恩卫的父亲常德福、叔父常德奎都是地下党员。常家成了抗日政权的堡垒户,经常掩护区里的干部。有一年冬天,抗日政权的区长高凡来在东庄刘士均家开会,因汉奸刘五告密而被敌人包围,机警的高区长从后窗跳出来,趟过冰河,来到常家,常德福赶紧将高凡来藏在屋后的柴草垛里。敌人追来,狠狠打了常德福几个耳光,逼他交出高区长。敌人把常家里里外外翻了个底朝天,最后拿着刺刀冲向柴草垛。危急时刻,常德福急中生智,用手指着南边卧龙岗方向,说亲眼见高区长往那边跑了。敌人不明就里,立刻追了过去。片刻后,常德福叫出高区长,见他身上的棉裤冻成了冰棍,赶紧生火把他的棉裤烤干。当天夜里,悄悄地把高区长送到了北宅村。
常恩卫的叔父常德奎是村里的农会主任,抗战中,一位负伤的八路军战士和部队失散,藏在他家养伤,一住就是半年,直到伤愈归队。
1943年7月,常恩卫刚刚16岁,人还没有枪高,就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区小队,走上了抗日杀敌的战场。为了不连累乡亲们,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刘生。
常恩卫年小个子矮,但很机灵,作战勇敢,区小队凡有重要任务,都会带他参加。
铁杆汉奸刘五是庙城乡桃山村人,经常给日寇通风报信,很多抗日干部因他告密而牺牲。抗日政权区长郭明下决心除掉这个败类。于是从区小队选了三个精干队员执行这一任务,其中就有常恩卫。三人秘密来到桃山村刘五家门外,毫无防备的刘五刚一开门,常恩卫仗着个矮优势,一头撞向刘五的小肚,致其跌倒,紧接着迅速把毛巾塞进他的嘴里,另两个战士一边一个把刘五绑了个结结实实。三人迅速把刘五拖到峪口后山,郭明区长宣布了刘五的罪行后,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响,结束了这个汉奸卖国贼的罪恶一生。
1944年4月,常恩卫正式参加八路军,为部队首长作警卫员,参加减租减息斗争。1944年10月,常恩卫在部队卫生部门学习战地救护技术。1945年初,他与战地救护训练班的12名学员一起在赤城东被敌人围困了三天三夜。在无路可逃的情况下,常恩卫和战友们勇敢地与敌人展开了肉搏。他用刺刀刺死一个日本鬼子后,在肚子被刺破、血流如注的情况下,忍着剧痛又刺死了一个鬼子。危急关头,我方援兵赶到,常恩卫死里逃生。
1945年7月,八路军老十团改成5旅,常恩卫在这个旅的6团当卫生员;每次战地救护,他都冲在前面。打赤城时,因表现突出,常恩卫被批准火线入党,成为常家的第三位共产党员。
打四海时,常恩卫冒着枪林弹雨,爬上云梯上火线救护伤员,后受到嘉奖,被提升为卫生排排长。常恩卫和董存瑞在一个营,1948年5月打隆化时,他亲眼目睹了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壮举。
1949年3月,常恩卫随部队南下到达九江。渡江战役后,随部队到曲江参加剿匪战斗。后因伤痛,于1952年转业回家乡,先后参与创建琉璃庙、长哨营卫生院。后到北宅卫生院任院长,1981年离休。常恩卫为怀柔的医疗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常恩卫参军不久,父亲常德福又送闺女常秀英参加了八路军卫生队。
常秀英跟着卫生队转战南北,因业务过硬、工作能力强,入伍不久就光荣入党,成为常家的第四名共产党员。常秀英后来升为团级干部,转业后在大连工作,当过省级劳模。后来回到家乡,任怀柔县医院副院长。2012年病逝。
除常氏兄妹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兴隆庄还有不少热血青年参军入伍,为保家卫国做出了贡献。
常德臣,字常义,1946年参加解放战争,担任过县大队长和担架营营长。1946年春,常德臣指挥县大队端掉了孟庄东山炮楼。当时,在敌人机枪火力十分密集的情况下,常德臣指挥战士用木棍挑着自己的帽子进攻;敌人的机枪对准帽子猛扫,战士们趁机摸进炮楼,将敌人一举全歼。
兴隆庄还有两位牺牲于战争时期的革命烈士。一位是常恩江,参加县大队后担任副连长。在凯家坟遭遇鬼子讨伐队、被鬼子摁住时,他机智地抓起一把土扬在鬼子脸上,顺势抢过一挺机枪,连续消灭了几个鬼子,但终因寡不敌众,英勇牺牲,年仅22岁。另一位烈士名叫常恩贵,因眼睛大、头发少,人称“大眼秃”,参加解放军不到一个月,在攻打昌平黑山寨战斗中壮烈牺牲。
村小贡献大
兴隆庄是个小村,纯农业户65户,农业人口136人。村民们世世代代和谐相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犯罪率年年为零。由于村风和谐,人心向善,村里各项工作开展都很顺利。村民们豪迈地说,别看我们村小,可对国家的贡献不能小。
上世纪70年代,村里只有120多人,每年打粮食20多万斤;除留够口粮、种子和饲料后,上缴给国家的公粮就有15万斤。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号召大力发展养猪。当时,村里42户人家,每户每年都出栏两至三头猪,集体猪场出栏50头猪,出栏生猪数量名列城关公社第一。
2004年夏,怀柔山区发生泥石流灾害,兴隆庄一下接收了4户灾民,把他们的生活安排得十分妥帖。
2003年“非典”过后,村委会响应上级号召,创建绿色生态屏障。完成了村内街道胡同路面硬化工程和道路两旁绿化带花墙建设工程。将村东3.5亩的臭水坑改造成了村民健身广场。
2004年,为了环境保护,兴隆庄果断关停了机砖厂和小瓦厂。
2005年,为争创生态文明村,村里进行了双水改造;建污水处理站两座,改厕107个,治理河道300米。
2007年,村内铺柏油路9800平方米,建蔬菜大棚20栋,村民翻建房屋15座。
2008年,村民为四川灾区捐款3590元,党员交特殊党费1700元。
2012年,被评为怀柔区文明村。2013年,被评为区级五好文明街、环境综合整治先进集体。2017年,被评为北京市生态文明村。
如今的兴隆庄,处处鲜花绿树,环境干净整洁,已成为怀柔镇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