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怀柔 > 图说怀柔 > 志说怀柔

《怀柔百村史话》—— 杨 树 湾

日期:2018-01-30 09:17    来源:区政协

字号:        

  杨树湾是长哨营满族乡辖村,沿乡政府门前的111国道向东北方向前行1.5公里,就到了杨树湾。村子不大,只有153户人家,分布在两条相隔不远的小山沟里。全村现有户籍人口287人,总面积10400亩,耕地面积330亩,2015年人均收入17000元。

  小村沿革

  解放前,杨树湾村只有彭、刘、于三姓十来户人家,据说是清顺治年间由山东移民过来的。至于什么时候建的村,没人能说清楚。

  过去,很多村镇的命名都是基于自然景观或者地理形态特征、物产特征等,像叫大榆树的村子,村子里会有一棵古老的大榆树;叫三块石的村子,村口曾经有过三块连在一起的大石头。“杨树湾”这个村名,不由得让人遐想:村头或者村里哪个地方,有棵几人合抱粗的大杨树吧?

  其实不然,这个村子并没有想象中的大杨树;只是在进村的山湾处有一小片白杨,几十棵的样子,最粗的不过碗口粗,细的也就手腕粗。据村里老人讲,这片杨树很早以前就有了,但是一般长到成材后,就被村里人砍伐了,用来建房或打家具,所以没有太粗的。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建房都用钢筋水泥,又加上封山育林,才有几棵长得比较粗壮的。然而按照常理推测,村名“杨树湾”,定是建村之时,村里或者村边有片杨树吧?

  由于人口较少,解放初期,杨树湾只是遥岭的一个生产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村里的人口逐渐增多,陆续有吕、潘、王等姓氏村民搬来居住。1976年,由于修建大地水库,长哨营乡大地村北沟自然村的20来户人家全部搬迁到杨树湾,原大地村的水库也划归杨树湾村管辖,杨树湾从此变成了一个独立的行政村。

  站在村委会的院子里向东望,紧挨着院子的就是一排二层的“大寨楼”,红砖水泥,钢框玻璃窗,虽然现在看起来有点儿陈旧,但在几十年前,想必是很风光的。原大地村的村民刚搬迁来时,就都安置在这里。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一些村民自己新建了房屋,逐渐搬出了“大寨楼”,只有几户人家依旧在里面居住。

  在村里采访时,正赶上一户人家修建院落围墙,隔墙向里望去,院子里的菠菜、生菜、小葱青翠欲滴,屋子里雪白的墙壁、整洁的沙发一尘不染。院门外的影壁墙已经完工,琉璃瓦镶嵌的大大的福字熠熠生辉,干活的村民有说有笑,整个小村充满了活力。

  杨树湾坐落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山沟里,全村耕地面积只有330亩。村子里最多的是沟沟岔岔,也没什么高山大川。要说大山,那就只有村北的九头山了。

  远远望去,九头山呈东西走向,山不大,但形状很有意思。整座山没有一个独立的山峰,而是在快到山顶时分成了几个小山头,顺山势一字排开,自西向东略有升高,仔细数数,正好九个。山上郁郁葱葱,满山翠绿,偶尔有几块裸露的岩石点缀其间。关于这九头山,还有一个感人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这里宁静平和,风调雨顺,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到夜晚,村里鸡犬不宁,三天两头有家畜莫名其妙不见了。有些胆大的村民夜里听见动静,起来查看,看到了一个身型巨大、长着好几个脑袋的怪物,生吞了家畜后,转瞬不见了。村民们惶恐不安,不知如何是好,一到傍晚就早早地关门闭户。

  可是这样下去总不是办法,村里人一商议,组织起强壮胆大的年轻人,拿着镰刀、木棒在夜里巡查,想着能把怪物抓住。然而那怪物十分狡猾,来去如风。没多久,村里的鸡、鸭、牛、羊竟全被吃光了。这怪物似乎越长越大,像坐小山一样,村里人一筹莫展。

  家畜吃光了,怪物就开始向村民伸出利爪。一天夜里,竟闯入一户人家,吞掉了一个刚出生没多久的小孩。孩子的母亲悲痛欲绝,央求村里人,一定要杀死怪物,不能再让它危害村民。

  村里有个勇敢正义的年轻人,还未娶妻生子,听了孩子母亲的哭诉,决心挺身而出,冒死也要杀掉怪物,为民除害。村民们为年轻人找来了最锋利的长剑,并号召所有男人准备好火把、绳索、刀棍,和怪物决一死战。这天夜里,怪物又来了,村民们点亮火把,亮出刀剑,把怪物围在了中间。这时人们才发现,这个怪物长了九个脑袋,每个脑袋上都长着血盆大口,锋利的牙齿十分骇人。这个九头怪物看到人们将它围在了中间,十分恼怒,张牙舞爪地向人们扑来。这时,那个勇敢的年轻人,挥剑冲向怪物,一剑刺中了怪物的胸口。谁料这怪物并不害怕,张开血盆大口,一口将年轻人吞到了肚子里,人们正惊恐得不知所措,忽见怪物十分痛苦,捶打着自己的腹部,落荒而逃。第二天早晨,人们发现村北多了一座山,山顶上有九个小山峰,山脚下,有一眼清泉源源流出。原来,那个年轻人被九头怪物吞下后,并没有立刻死掉,他在九头怪物的肚子里,挥剑乱砍,将怪物砍死了,最后自己也葬身怪物腹中。这座山就是九头怪物死后所化,山脚下的清泉就是那个勇敢的年轻人;他生前除掉了怪物,死后化为泉水,为人们灌溉着农田。从此,人们就将这座山称作九头山。

  老兵彭光孝

  杨树湾村小,却不乏保家卫国的英勇战士,彭光孝和彭明元就是其中的两位。彭光孝和彭明元都是1957年参军赴朝鲜的。两人退伍后,都回到了杨树湾颐养天年。彭明元前几年病逝,彭光孝现已年近八旬,身板硬朗,还经常下地干活儿。

  彭光孝1937年出生,家中有兄弟四个、一个姐姐。在那个战乱年月,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生活十分困苦。不幸的是,彭光孝的父亲在他七八岁时生病去世了,只有母亲一人带着他们兄妹五个,日子越发困难。

  解放后的1957年初,听说县里要招募新兵,彭光孝特别高兴;一身军装,保家卫国,一直是他的梦想,家里人也都支持他。于是,他一路小跑前去报了名。

  1957年3月1日,彭光孝穿上了新军装,正式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也就在这一天,他和同村的彭明元与亲人们洒泪分别,踏上了奔赴朝鲜的行程。

  到朝鲜后,彭明孝才知道部队的驻地是平安北道龙川郡,他被编为通讯工程兵,住在当地老百姓家里。

  初到朝鲜,新兵进行了艰苦集训。科目包括公共科目的队列、爬杆、爬绳、软梯、单杠、双杠、山羊、木马等,专业科目有20公里延伸架线等。专业科目训练强度很大,20公里延伸架线,要求全副武装,同时背负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架线任务。每天训练下来都累得要命。

  集训结束后,彭光孝被分配到营部通讯班,主要任务是架线、安装电话、查线、维修、接电话等。

  由于1953年7月,朝、中、美已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因此,彭光孝并没有真正参加过战斗。但当时停战不久,尚有一些残余敌对势力伺机行动,敌特活动很猖獗,电话线经常断线。因此,部队规定,每天都要安排夜间巡逻查线,发现断线必须立刻抢修;查线时枪不离身,子弹上膛。

  1958年底,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出朝鲜。彭光孝所在部队撤离那天,正下着大雪,部队要徒步走到60多里外的火车站。战士们归心似箭,遇到河流就踩着冰茬儿趟过去,不少人的棉鞋棉裤湿透了,冷风一嗖,棉裤冻到了腿上,撕不下来。彭光孝就是那个时候着了凉,落下了严重的坐骨神经痛病根,每到阴冷天气就会加重。

  回国后,彭光孝被整编到了8326部队,当上了班长,一直到1963年3月1日正式退伍,结束了6年的军旅生涯。如今生活好了,彭光孝家也盖起了4间大瓦房,新铺的地砖,窗明几净,小院里青菜葱葱,生机勃勃。老人在此安度晚年。

责任编辑: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