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怀柔城区4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村子——三岔口。这个有着近400口人的村庄,杨、彭、王姓占多数。说起该村名字的由来,村里老人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村子只有十来户人家,和二道河东沟、石洞沟、东梁处在一个比较特殊的区域,因日本兵霸占此地修围子,就临时起了个三岔口的名字,一直叫到现在。
该村四面环山,紧邻111国道,呈现一个“弓”形。远远望去,“弓”形村庄的山上山下,全是茂密的树林。初夏应该是最美的季节,处处枝叶茂盛,繁花盛开,令人心旷神怡。整个村庄在碧绿山林的衬托下,增添了无限魅力。
三岔口村最大的特点是全村房子都在山的阳面,每家每户的确是“开门见山”。当地有民谣曰:“出门就爬坡,山高兔子多,沟宽不到三尺三,滚下石头砸碎锅。”
老人话传奇
有人说,同样一个故事,从老人嘴里说出来,就特别中听、特别有味道,果真如此。今年(2016年)85岁的于中祥老人是位老党员。聊起过去的故事,老人点上一支烟,讲起了他的童年。
那时候天气干旱,一年下不了几场雨,村里的庄稼干枯,连树叶都泛黄了,吃水成了最严重的问题。在于中祥六七岁时,听说村背面山上有座石洞,洞里有7个溶洞,还有一个很小的庙。据说童男童女求雨特别灵,有一次他和同龄小伙伴按照大人说的光着屁股,穿着小红兜兜,头上顶着柞树叶,跑到传说中的小庙去磕头。老人回忆说,那时候他们特别认真特别虔诚,连续磕了三个头,然后跑回家拿根棍子在自家往外流水的“龙沟”使劲捅,一边捅一边念叨:“捅龙沟,捅龙沟,下雨吧,下雨吧,再不下雨俺就饿死啦。”老人说,那时候捅龙沟特别灵,只要早上去小庙磕头,回来捅龙沟,中午就一定会阴天打雷,后半晌肯定会下雨。如果赶上连阴天雨下不停,他们就按照大人说的捆一小把糜子,绑在长杆子上,插在磨盘孔里,摇晃杆子念叨:“晴天吧,晴天吧,请龙王爷不要下雨啦。”果真,第二天雨就停了。
说起老话,老人们记忆中还有不少。三岔口村北有个石洞,里边又有7个山洞。据说,很久以前,石洞沟大梁洼住着人家。一年的五月初一,石洞沟对面听到大梁洼有戏班子吹拉弹唱的声音,村民以为谁家请戏班子唱戏,于是大家一起出门去看戏。同时,大梁洼的村民也听到石洞口有吹拉弹唱的声音,也以为谁家娶媳妇请戏班子,也出门来看热闹。两个村的村民都走到了梁谷上,双方距离只有200米,隔着河套两村的人互相递话,却都说没请戏班子的。
这些故事神奇,但实际上不过是巧合、传说罢了。
村里出了个大英雄
解放前,三岔口村只有几十户人家,人口不多却英雄辈出,单是建国前老党员就有十几个,最让村民引以为豪的是一个叫徐庭的八路军战士。
徐庭兄弟三个,徐庭行二,老大徐现,老三徐堂。小时候的徐庭就性格刚烈,能吃苦能受罪。那时候徐家人口多,日子苦,为填饱肚子,徐庭去地主家放牛做长工。后来,徐庭实在忍受不了地主欺压,就离开地主家,自己开了个铁匠铺。结实健壮的徐庭开铁匠铺后,更是练了一身的肌肉。刚刚十七八岁,就长成了近一米八的大块头。那时候,他年少气盛,好打抱不平,常为受
欺负的百姓讨公道,受到村民的拥戴。
当时的怀柔还属于河北省,当时的四海县人民政府就驻在三岔口村。上世纪40年代初,八路军晋察冀某部队路过三岔口,一位首长来到徐庭的铁匠铺找水喝。看到光着膀子、黝黑后背上泛着黑亮汗渍的徐庭,首长喝完水后对他说:小伙子,别打铁了,跟我们走吧!去打日本鬼子!徐庭吃惊地说:“你们真地要我?真地能穿军装?”那位军人拍着他的肩膀说:“看你这一身的肌肉不当兵都可惜了,到部队有你大显身手的时候!”徐庭二话不说,扔下打铁的锤子就跟那位首长走了。徐庭入伍后,随部队驻防在滦平县。由于他聪明能干,有一股子虎劲儿,不到一年就立功受奖,升职为营级干部。
徐庭当兵去了哪里,家里人完全不知情,可他的大哥却为他受了不少苦。日本鬼子修围子常驻三岔口,当得知徐庭当兵抗日后,就把徐庭的大哥徐现抓去严刑拷问。他们往徐现身上脸上连续泼辣椒水,罚他做苦工。
据老人们说,解放战争时期,徐庭参加过解放喇叭庙、隆化、多伦等地的战斗,立过不少功。几经辗转,后来在四川某部队任参谋长。解放后转业到石油部工作,10年前去世。
十四座大坝护村
三岔口村东山上有14座大坝,几十年来,这14座大坝保护着村民和庄稼。
三岔口四面环山,夏天雨水过多泥石流时有发生。解放前,就有村民遭受过泥石流的危害。解放后,上级政府组织村民在山上垒了14座大坝,以防治泥石流。这14座大坝最长的1000多米,最短的只有20几米。说起这14座大坝,村里老人不禁回忆起往事。
当初,为了垒大坝,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孩子,都加入到劳动队伍中。70多岁的彭大爷回忆,那会儿他还是十来岁的孩子,他清楚记得,当时他父亲去垒大坝,母亲给父亲做了6双布鞋,都在劳动中磨烂了。父亲的双手被石头磨出了血泡,双肩被抬石头的担子磨脱了皮,但父亲和乡亲们一直埋头苦干,当时还听父亲跟母亲念叨:“大坝垒起来就好了,就不怕大雨了,咱老百姓和庄稼就安全了。”
现在,那14座大坝早被茂密的山林掩映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实行退耕还林、生态养护,三岔口的环境越来越好,人们的日子越过越舒坦,处处彰显着新时期新农村的新风貌、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