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怀柔 > 图说怀柔 > 志说怀柔

《怀柔百村史话》—— 南 大 街

日期:2017-06-13 09:40    来源:区政协

字号:        

  怀柔镇所辖的南大街村,建制于1948年10月至1949年初。当时人民政府将怀柔旧城西南隅的西大街(今南北小街)、盐店胡同、苦水井胡同、西马道、南马道等街巷的常住民户划设为一个行政村,自此,在这一区域便出现了一个崭新的社会基层组织。村域的具体范围是:东界至今天的南、北小街东侧,南至南马道东西段,西界为西城墙,北以府前街为界。另外,南马道东段以北、南小街以东至东马道南段的南半部,也是村域范围。因村域南北纵跨今商业街西段,而商业街旧称南大街,该村遂以“南大街”为名。

  村庄概况

  自建村至1958年,全村人口为405人;1989年,全村共有318户,农业人口616人,非农业人口230人。村域面积为0.71平方公里。由于人口逐年增长,城镇建设征地等原因,至上世纪90年代,有80户、250人由原住地迁居北园居民区。

  原村属土地多在怀河下游左岸,自北而南再东,呈弧形零散分布。清顺治二年至康熙五年,怀柔县大部土地被圈为皇庄、王庄和八旗兵田庄,里坊百姓,或逃往他乡或入皇庄为奴。一些难离故土者便在河滩开荒垦植,以求果腹。

  1955年,全村有河滩、台地868亩。1958年修建怀柔水库,被占368亩。其后,所属土地再度减少,至1961年,全村存土地320亩;至上世纪80年代末,仅存耕地220亩。人多田少,村经济收入主要来自工、商及其他服务业。

  村落沿改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怀柔建城。明成化三年(1467年),村域在城内正南的居中之地;弘治十五年(1502年),因削去城之西部,村域之地,遂在城之西南一隅。在整个明代,村域内的街巷皆辖属于“东坊市”。清代,村域仍为东坊市所管街巷,县府对各街巷中的住户实行保甲制。

  民国初年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原东坊市变更为“东坊里”,村域之地未变。民国二十五年至三十四年(1936年至1945年),村域辖属于日伪第一警区的伪“城关乡”。民国三十四年至三十七年(1945年至1948年),村域辖于怀柔县“温阳镇”。

  1948年12月,怀柔县城解放,村域属于7个区中的“第六区”;1949年初,建制“南大街村”,辖于城关区;年底,辖于县属5个区中的“第一区”;1950年,城区设置城关镇,南大街为镇辖村;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7月,为怀柔一区之辖村,并成立高级社;8月,撤区,仍属城关镇;1958年9月,村入“东风人民公社”;次年3月,设立“城关人民公社”,南大街村属之;1965年5月,入城关镇;1979年初,城关镇复称“城关人民公社”,原来的城关人民公社改称“中富乐人民公社”,南大街村再次属入城关公社;1980年,城关公社再改“城关镇”;1990年2月,改称“怀柔镇”至今。此间,南大街一直为镇辖行政村。在600多个春秋寒暑中,南大街村的一代代村民,肩负着自己的历史责任,随着社会的变革,创造和丰富了一方水土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历史人文

  春秋、战国时期,村域地处古七度水(今怀河)左岸,背靠发源于担子山玉泉的溪流(今商业街)。人们濒水而居。其台地上的民居以及河畔滩地,均在燕国之境。这一时期,南大街这片土地不但经历了山戎入侵、齐国助燕讨伐山戎、入属渔阳郡、燕太子丹北上等事件,从出土文物中还可看出,这片土地早在三千年前后,就已经是怀柔之发祥地了。例如:在怀柔城北,怀柔二中西侧原村属土地附近,曾出土春秋、战国早期和中期文物178件;在怀柔一中原村属土地也发现十几件战国时期文物。这些出土的精美生活器具和武器战具生动地展示了两三千年前,那些濒水而居的人们所创造的璀璨文明。

  两汉时期,南大街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虽然曾频遭匈奴铁骑践踏,深陷朝代更替战乱,久历渔阳鼙鼓烽火。但仍在“郭汲治郡”、“张堪惠政”中,与时代同步,与地区人民共同创造了盐铁之利、稻米之饶的经济繁荣。此时期亦有出土文物为证:曾与南大街村土地有关联的怀柔二中院内、体育场、京环宾馆、原博物馆等地,都出土过大量汉代文物。尤其是龙山脚下发现的汉代“渔阳郡铸币场”遗址,正是一抹古代城镇文明的曙光。

  魏晋时代,村域内的文化遗存不多。时至隋代,附近出土的墓志,已充分证明村域辖属于“幽州昌平县常盈乡”。自唐以后,南大街村地划入“顺州怀柔县之北境”。自此南大街随附近地区,开始进入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碰撞、相融时期。在宋辽金元明清诸代,与村域相关的事件有很多。宋使臣《王曾上契丹事》中有,“过七度河”、“朝鲤河亦名七度河”的记载。在辽代,太祖阿保机、圣宗耶律德光、太后萧绰以及国相韩德让、燕京留守耶律休哥,在燕京和上京间往返时,曾多次驻跸或经临“七度河”。而所谓的七度河正是今怀河左岸“高燥之地”的南大街一带。

  辽圣宗时期,为了增加粮食生产,满足燕京驻军所需,承天太后萧绰于统和十三年,诏许“怀柔、昌平等县诸色人户请业荒地”,并开始在燕山前后以及怀河两岸设寨屯垦。一些分散在怀河左岸的地块,后世便是南大街村所属之地。而在怀河下游的村属地块附近,曾发现两座元代墓葬遗址;明末清初,怀柔乡绅钟其滢斥巨资在城西南怀河左岸修筑的“宝带渠”,也浇灌过后来的村属土地。

  明清两代,村民聚居区内的文化更为丰富。明代的兵备道衙门、南马道、魁星楼、西马道、南门瓮城、广济仓、苦水井、城隍庙、署前街(盐店胡同)、兴隆号。清代的温阳书院(曾名螺峰书院)、邮递总铺、大商人黄维东黄家大院、聚贤楼。清末民初的亨通烧锅、义利号客栈、布店、杂货店、雪琴医院、保罗医院、基督教会福音堂、辅仁小学堂、牧师石甘林宅、八道湾胡同、苦水井胡同内大烟馆。日伪时期,侵华日军在村域西北角设立了奴化中国的“新民会怀柔指导部”。凡此种种,无不厚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今天,这些建筑多已消失,但每座遗址中都埋藏着说不完的故事。例如,450多年前的1562年,怀柔兵备道设立当年,作为皇帝钦差的顺天巡抚徐绅,就根据怀柔兵备道员张邦彦的提请,向皇帝奏呈了一篇《请抚赏钱粮疏》,此文在今天近似于下级给上级的报告。文中披露了怀柔兵备张邦彦关于“黄花路渤海所”、“石塘路大水峪”等处地方,对待蒙古各部落抚赏的一个“潜规则”。此文对后来的蒙汉和谐相处产生过很大影响。

  清康熙末,勤政县令吴景果,为发展怀柔教育,筹资创办了义学“温阳书院”,并用自己的俸银资助有志生员杜贞生考取了举人。中举后的杜贞生没有外出为官,而是按照吴县令的期望,被聘为第一任“书院长”。怀柔的“耕读之风由此而昌兴”。

  民国时期,以盐店胡同的“盐店”为代表,众多货栈商号均奉行“以义取利,童叟无欺”的信条。由于怀柔城没有票号,不能承兑货款,进出货物亦有赊欠。清欠日由双方自行约定,结算日多在八月十五或春节前夕。除不可抗力,欠方很少爽约。年底清欠货款俗称“总结”,即年终总结清。

  日伪时期,1939年7月1日,侵入怀柔的日本人井谷重次、增永政治两人筹设“新民会怀柔指导部”。其宗旨是与怀柔伪政府“表里一体,协力推行新民会之纲领,以实现建设东亚新秩序之理想”。实际上就是对怀柔人民进行奴化统治的文化侵略。

  这些各时期事件的简单列举,足以证明南大街村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诗文选萃

  怀柔素称“畿辅屏翰”、“京师北门”,而南大街正是内城坊市之地。昔日的谯楼牌坊、庙宇神坛、公廨馆铺、兵备道署等更是往来官吏、宦游文人的驻足之地。他们在公余或业余,亲足山水怀柔,触目感怀,洒墨以抒情,挥毫以纪事,为怀柔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现择取与南大街相关之数篇诗词,辑录于此。

  1.登怀柔城作(明·唐顺之)

  塞下孤城古白檀,半临平野半依山。秋来亭堠无烽火,官马千家苜蓿闲。

  2.清平乐·登怀柔城(清·顾贞观)

  薄暮上怀柔南城,望红螺山一带旧边墙也

  烟光上了,天淡孤鸿小。一派角声听渐杳,吹冷西风残照。平安火映谯楼,旌旗半卷城头。写入屏山几曲,乡心历乱边愁。

  3.菩萨蛮(清·顾贞观)

  山城夜半催金柝,酒醒孤馆灯花落。窗白一声鸡,枕函闻马嘶。

  门前乌桕树,霜月迷行处。遥忆独眠人,早寒惊梦频。

  4.城隍庙古松歌(清·潘其灿)

  吾闻黄山之松偃地将十丈,老僧结蚨坐其上。奇观恨不送下游,梦回云海空惆怅。兹来温阳神庙松,一株蟠回天矫仿佛形不殊。中央体干蚪杰立,四面鳞爪龙盘纡。童童翠荫当檐外,细鬣长针自萦带。俨似诛茅缚小亭,便知设羽张高盖。朝光无影漏阶除,夜月涛声响切虚。千岁茯苓根下结,双巢白鹤树头居。神明拥护成奇质,傲雪凌霜非一日。永向尘区辞翦伐,何须入世加封秩。暂游恍似入山中,拾子餐花兴不穷,输与云房闲道士,吟诗绕遍树西东。

  5.午日游龙王山(清·潘其灿)

  午日方同醉,龙山试共游。烟光通帝里,景色入边州。

  父老歌陶令,儿童颂细候。清风满邑郭,夏日亦如秋。

  6.怀柔城隍庙古松 (清·张若吕)

  拔地呈奇秀,如龙舞碧空。冬青无异色,朝暮有清风。

  翠影笼丹殿,浓荫护紫宫。吟情偏祝我,仿佛在山中。

  7.冬至宿怀柔义利号二首(清·刘庆堂)

  冬至后一日,十一月十二日也,宿怀邑义利号中。大风终夜,其檐马以玻璃为之,声音清越,觉铁马犹佳,殊觉客情易动也。

  朦胧月色半窗横,料峭风声一枕萦。

  彻夜叮咚檐马击,闻来客梦几回惊。

  风声料峭月黄昏,怯余呼童早闭门。

  独自围炉将夜半,街前犹听卖馄饨。

  由此可见,南大街这片土地和历代人民,曾创造了远古的文明,曾感受过中古的慷慨悲歌,曾经历了近古的狼烟烽火,也遭遇了军阀混战以及倭患的灾难。新中国建立是历史重大转折,与中华民族一同站起来的南大街人民,迅速融入了慷慨激昂、激情澎湃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之中,并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农业奇迹。然而,“文革”十年动乱,让人民浪费了过多激情,当全县万余人聚集在村西土地上,高喊“打到彭真”的时候,南大街的粮食产量和工副业收入已大幅下降。

  1978年,九州响春雷,东风扫阴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南大街开始阔步于现代化建设的幸福大道。自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土地的减少,村集体的加工制造、维修服务、建筑运输各业蓬勃发展,个体经营更是如火如荼,集体和村民收入同步增长。自1998年至今,村民的福利待遇逐年提升。1998年始,村委会每年春节给男60岁、女55岁以上村民发放现金和物质补助;2002年,村集体支出700余万元,为适龄农转工后待业的180位村民入了养老保险。2004年后,每年为每位村民发放2500元的医疗补助。南大街村民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过上了名副其实的康乐生活。

  1997年,市农工委授予南大街“京郊百富村”称号。2001年,市农工委再授南大街“农民人均所得超万元专业村”荣誉。之后,南大街村又十几次获得上级授予的“优秀党支部”、安全、卫生、平安等先进集体称号。如今,南大街正以崭新的时代风貌,在现代化城镇建设、构筑文明和谐社会事业中大步前进着。

责任编辑: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