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史山村位于怀柔区南端与顺义区交界处。明初,由山西洪洞县王氏迁来立村。明隆庆《昌平州志》记载:“史山在州治东八十里,村西有孤山,连山青石,不长草木,故名石山。”因王姓人家先来此定居,故称王家石山,后演变为“王家史山”。该村原隶属昌平县,1948年划归怀柔县,更名为王史山。
村落概况
王史山村地势西高东低,村南有南山做屏,村西面及北面有
白龙山紧紧环抱,东有包括桃山、龟山、青龙山等组成的五峰山遥望为拱。几条泄水沟经过村中心与南沟相通,把村庄分为东西两部分。上世纪50年代以前,绝大部分村民居住在现村落的西部,东部除“河东儿”王姓及几户周姓人家外,其他住户寥寥无几。近几十年来,村子规模不断扩大,过去的村东部位如今已成为村中心广场。
据《北京百科全书·怀柔卷》记载:“2000年,王史山村辖区面积1.23平方公里,耕地1036.5亩,人口650人”。
姓氏追溯
王史山村姓氏较杂。在王姓人家立村后不久,周姓人家两兄弟由山西洪洞县来此落户,后繁衍成为西周、北周、东周。此后,又陆续有韩姓、赵姓、闫姓、许姓、杜姓等人家迁来落户。近年来,又有常姓、孙姓、林姓等先后迁入,但周、王两姓仍是两大主姓,占全村人口的绝大部分。
据记载,王姓家族主支可上溯到清道光年间的王国栋和王国祯兄弟、族兄王国法及子辈王春、王桂、王通、王俨和王印兄弟俩。
有记载的周姓家族人可上溯到清道光年间的周连仕、周士俊、周怀璧及族侄周围、周丰和周永亲兄弟俩。北周姓人可上溯到“田”字辈。
树庙山井路沟
“树”,即村中的古槐树。该树的生长位置在现村委会院墙东南角外约两尺处,树干约需3个成年人拉手才能搂抱过来。槐树
岁久中空,无论小孩大人都可以上上下下钻进钻出。而今,树龄已无法考证,但足以见证村落文明古老。
还有村民周福清家院内的一棵老酸枣树,树粗一尺有余,树冠高约10米,每年酸枣满枝,鲜红耀眼,这么粗大的酸枣树实属罕见。
“庙”,因当时坐落在村东头,故村民称“东庙”。东庙始建年代不详,这是一座阎王庙,有一大间庙宇,庙里供奉着阎王爷像,村里死了人办丧事都要到这庙里报丧,上供烧香。抬棺材用的木杠就存放在庙里。庙宇后面是一字排开的5间北房,解放前是村公所所在地,解放后曾改作小学校,村民称“东学校”。
还有座西庙,是山神庙,建在白龙山头下。据传说:南山是一只虎,白龙山是一条龙,每年都会向前移动追赶南山虎,追来追去,最后只差200多米就要咬到虎尾巴了。村里人很是着急,如果不赶紧予以制止,将来总有一天会发生龙虎相斗,殃及百姓。所以,村里人就在白龙山的龙头前修建了一座山神庙,山神庙里有山神,山神镇住了白龙。打那以后,白龙山再也没有向前移动半步。
“山”,即村南的南山、西面及北面的白龙山、东面包括桃山、龟山、青龙山等组成的五峰山。
东面桃山的东、南、西侧悬崖陡峭,难于攀登,只有北面坡度较缓。此山扼守东西要道,易守难攻,曾经是军事战略要塞。1946年,反动地方武装伙会强拉民夫在山顶上修筑了一座炮楼,借此与人民解放军负隅顽抗。1947年7月,华北野战军某部攻打此山,连续攻了9次都没攻下,人员伤亡惨重。后调来一门重炮,经过3次精准校正,终于把炮楼炸塌了。解放军乘势冲上山顶,一举消灭了伙会头目,俘虏了伙会残兵。随即,西面及北面白龙山上的两个伙会据点也被我军攻克。
俗话说:山养人人靠山。王史山村北山上石质好,石灰质含量高,非常适宜烧石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北山下就建有石灰窑,常年烧石灰,外地人常来买。白龙山石不吸水,非常适宜做粮食囤垫底石,这是此山石最具独特之处,故享誉八方,几十里地以外的粮库都常年前来订购,时常供不应求。上世纪70年代,生产队副业以开山凿石,打制售卖猪食槽子、垫囤石、垒墙石、铺地砌坡石等为主增加村里的收入,尤其是冬闲时节,除了积肥造粪,更多的劳动力就是上山开石头。怀柔水库东溢洪道漫水桥周边的石头就是白龙山上的石头。靠山吃山石匠多,村里人个个手艺高强,三里五村都比不上。当时,年轻一点儿的后生赵林玉、周克信、王宗信、周长亮还被国家招走做石匠工,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其中王宗信还被国家派往非洲坦桑尼亚,走出国门做石匠工。
“井”,即东井、东南井、南井和西井,这是村中的4口老水井。
东井位于现村中心位置,坐落在一个用大块条石砌成的高台上,村民称它为“东井沿儿”。井口位于高台正中偏北处,高台有六七级台阶,高台的北部有一人多高的围墙做影壁,井深约5米,大部分村民饮用的就是这口井的水。东南井的位置在村民周承满家现正房西南角前1米处,井筒为圆形,井壁用石头、砖砌成,井内直径1米有余,平日水面距地面约4米,水深1.5米,井壁上下留有脚窝,人不需用绳索拴吊就可上下自如。南井的位置在现村民周福江家西厢房内(被封口),井深八九米,井壁、井口及四周地面用石头砌成,井台略高于地面。西井的位置在现村民王宗武家西厢房内(被封口),西井井深大体同南井相当,井壁及井口地面为石砌,略高于地面,井水味道苦涩难饮,因此,只能做浇园种菜使用。直到上世纪90年代,村西半山腰处打了一眼120余米深的自来水井,全村人用上了自来水,以上4眼老水井才陆续弃用。2005年,出于长远考虑,又在村东东庄子地北头即村民周永生家房东边40米处新打了一眼340米深的自来水井,将村西半山腰水井做为备用水井以备急需。
“路”,上世纪70年代以前,以村中心为起点,只有5条崎岖泥泞的小土路通往村外。平时走路一身土,雨天上路两脚泥。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修路,眼下,村中心地带已经建成了宽阔平坦的村中心广场。至今具有5条通往外界的宽阔柏油大道。京承高速路横亘村南,西面是北台路,北面有大秦铁路贯通东西,东面有镇级公路与外界相连,四通八达。县级公交车每天20多趟从村东往返经过,十分便捷。
“沟”,即自古以来经长时间雨水冲刷而自然形成的西沟、北山沟、北沟(上游是孙史山村东大沟)、东大沟、东沟、南沟,均为泄水沟,每年夏季白龙山和五峰山泻下来的雨水都通过这几条沟排出。前5个沟的水都经过村中心汇聚到南沟灌入村南的南坑,再从南坑向南出村流经顺义的二张营村注入小南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降雨量大且降雨集中,每年夏季村中水流不断,孩童经常戏水捉鱼。遇集中降雨时,洪水自北向南穿村而过,切断东西交通,两岸隔水相望。
人才辈出
王史山村名人、才人辈出,其中清朝末年的老秀才王振钢、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王德林、新时代群众心中的好书记韩福庭、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县长周长安以及致富能人赵长宝等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
群众心中的好书记 韩福庭(1913年12月~1973年12月),是一位合格的、深受人们爱戴的共产党员。上世纪60年代,曾几上几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责任心强,不辞辛苦,身先士卒,带领村民搞生产,抓建设。为便于京密引水渠西本村400亩地的耕种管理,多次向上级政府请示报告,终于获批修建了村西京密引水渠大桥。在建桥的日日夜夜里,他不顾身心劳累,始终想在前,走在前,干在前,吃苦在前。在修桥的过程中,不幸头部受伤。1973年12月,头部内伤复发不幸去世,享年60岁。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周长安,1940年生人,1959年至1963年在北京农校(今北京农学院)读中专。毕业后回村务农,任副大队长。1965年至1970年在北京农学院读本科。1970年7月至1974年,在范各庄公社任农业技术员。1974年初至1980年12月,先后任范各庄公社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兼公社主任,城关公社党委书记兼公社主任。1980年12月至1982年,任怀柔县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县委委员。1982年至1993年,任怀柔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1994年至1995年,任怀柔县县委副书记。1995年至1999年,任怀柔县人民政府县长、县委副书记、机关党组书记。2001年1月退休。在职期间,曾任两届北京市党代表大会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周长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带领30万怀柔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致富能人赵长宝 赵长宝,1953年11月12日生,全日制高中毕业。1974年至1975年8月在本村务农;1975年9月参加工作,至1981年12月在怀柔县商业局副食管理处任营业员;1982年1月至1994年12月先后任怀柔长青食品店、怀柔兴华商场副经理;1995年1月至2006年10月先后任怀柔果品公司副经理兼兴华批发公司经理、二兴益商场经理。工作期间,多次被评选为先进生产者、优秀企业管理者,还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北京市和全国新长征突击手,被选为北京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6年7月退休。退休后,他一心扑在了自己开办的位于本村西3公里处的北京鲜草旺养殖场。引进中高端安格斯肉牛。2013年被评为北京市“菜篮子工程”优级标准化生产基地。经过专家的科学筛选,目前有成年种公牛13头,育成种母牛187头,高端育肥牛60余头,总存栏408头。形成了以种牛繁育为主、高端育肥牛为辅的安格斯肉牛繁育基地,养殖场总资产已近千万元。2016年4月6日中央电视台《农广天地》栏目对北京鲜草旺养殖场再次做了专题报导。
村民生活改善
王史山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祖祖辈辈人巧妙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这片古老的土地不断生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也使这个古老的村落不断呈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面实行改革开放,中华大地春风再起。20世纪80年代,王史山解散了原有大队、生产队生产经营体制,实行分田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此,这片古老的土地又一次焕发出了无限的青春和活力。进入新世纪,农业种植业、养殖业都有了新的发展。村东大部分土地建成了新型农业种植大棚,形成都市化农业生产模式,一年四季可栽种蔬菜、瓜果,收获不再受季节限制。依据国家政策,近几年又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可以分离。村里的不少大棚租给了外地能人种起了香菇、蔬菜,产值收益可观。村里开办了胶印厂等企业。近年来,家庭小轿车越来越普遍,不少人开着小轿车去地里种菜。2015年下半年,国家出大部分资金为需要改造的住房做了外墙保温、换装了塑钢门窗,屋内冬暖夏凉居住更舒适。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依据年龄不同,每月领300至400元不等的生活费,大病就医有合作医疗做保障。村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每天晚上,可以在村中心健身广场做健身操,排舞蹈,在文化室练书法,学唱歌,时不时地还要登台表演。近几年,互联网络逐渐进入平常百
姓家,发微信、网聊、网购,足不出户货送到家极为便捷;坐车乘机外出旅游就是个平常事。短短的30几年,王史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真可谓:村中铺上柏油路、山上栽满松柏树,吃喝住行样样有,村民生活乐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