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怀柔 > 图说怀柔 > 志说怀柔

《怀柔百村史话》—— 肖 两 河

日期:2017-06-13 09:34    来源:区政协

字号:        

  好儿郎杀敌立功

  肖西河是庙城镇辖村。历史上,这里的村民正义勇敢,村里许多热血青年参加过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战争。

  肖显利,1929年7月出生,1948年11月入伍。1951年6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6月,在朝鲜战场上荣立三等功;1953年春,随部队回国开往山东胶县。肖老回忆说,他们跨过鸭绿江时,美国的飞机像燕子似地飞来飞去,有时飞得特别低,炸弹雨点般落在地上,真地死了不少人。去时穿着棉衣,到了6月天,棉衣太热没法穿,又没单衣换,就把棉衣内的棉花掏出来,凑合着穿,真是太艰苦了。肖显利老人说:“朝鲜战场打得非常残酷,做梦都没想到能回来。”肖显利老人有几枚功章,有1950年颁发的华北解放纪念章、1951年全国政协赠送的抗美援朝纪念章、1953年2月赴朝慰问团赠送的和平万岁章等。

  肖显庭,1930年出生,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通信兵,当过班长,最后光荣地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肖显庭当兵时刚刚结婚,还没过完蜜月,就积极报名上了前线。据健在的肖显庭妻子白秀英老人回忆:“他身强力壮,性格刚强。虽然他过早地走了,但我敬佩他,我为他骄傲。我今年80多岁了,还享受烈士家属的待遇,还在享他的福。”

  廖宝庆也是积极报名参加抗美援朝的进步青年,在朝鲜前线,他被炸弹炸伤,只得听从安排回国养伤了。

  村里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还有肖付田,是个侦察兵,在朝鲜战场上荣立三等功。

  廖德才,1963年入伍。1967年8月随部队参加抗美援越。廖老回忆,当时条件特别差,饱受虫咬蚊叮、吃不好睡不好。有一次执行炮击任务,架好炮后,发现8门炮有4门打不响,指挥员命令撤回防空洞隐蔽。刚刚隐蔽好,美国飞机就对阵地进行了狂轰滥炸。廖老说:当时要是不隐蔽,我们的大炮和人员恐怕都得受大损失。廖老从珍藏的老照片里找出一张被孩子撕碎的残照,照片上是一名美国的飞行军官,那位军官很有名,驾驶的飞机飞得特别高。上级命令炮兵想方设法击落这位军官的驾机,结果有一天真地将其击落了。那位经验丰富的军官跳了伞,保住了性命,但被我军活捉,这张照片就是那个美国军官被捉后拍的。

  肖家埠剧团

  新中国成立初期,肖两河有个在怀柔叫得响的剧团——肖家埠剧团。

  肖家埠剧团是由牛德林发起组建的。牛德林从小爱文艺,年青时,一有空就偷偷跑到老天桥听戏学戏,成了戏迷。后来,他生发了建村剧团的想法。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组建了肖家埠剧团。牛德林任艺术教员、指导和总监,肖庆桐、肖俊财担任过剧团团长。

  剧团由最初的七八个人很快发展到30多人。演出的剧目有古装戏《秦香莲》《茶瓶记》等,现代戏有《刘巧儿》《小二黑结婚》《夺印》《红色联络站》等。剧团最初只在本村演出,后来发展到去邻村赵各庄、霍各庄等村演出。由于剧团很受欢迎,引起了县文化部门的重视,多年受邀参加县组织的汇演且多次获奖。

  如今87岁的廖宝才、74岁的牛金玉都曾是剧团演员。他们回忆:那时候刚解放,集体经济比较困难,演员的戏装都是自己做,在哪演出都不管饭。但大家毫无怨言,总是认真演戏。当看到群众那么欢迎他们的演出时,他们乐不可支,心里头美滋滋的。剧团很正规,头天演出完,次日在一起总结,不断改进完善。

  上世纪50年代末,经济困难,享誉一时的肖家埠剧团办不下去了,演员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热爱的舞台。

  45年后的2005年,多年任村支书的肖凤臣,凭借年青时演过戏的功底和为老百姓做实事的意愿,积极组建了“南城艺术团”,并亲自担任团长。经过3年艰苦努力,南城艺术团初具规模,成为一支活跃在广大农村的演出团体。后来,肖凤臣主动让贤,由年青有为的村党支部副书记廖书苹担任团长。

  南城艺术团每年为群众演出三四十场,演出节目有京剧、评剧、歌舞、诗朗诵、曲艺(大鼓、快板书、相声、小品)等。许多节目都是结合实际,自编自演,深受群众欢迎和好评。

  水井传神话

  肖两河村主街上有一口年代久远的水井,是建在泉眼之上的,形状内圆口方,井深近10米,直径约1米。

  据说建井时,因泉水涌流,无法垒砌,能工巧匠们就用柳木与石头作材料,一层木头一层石头由下往上垒砌,当地人将这种垒砌方法叫题凑(题凑:指木枋的头一律向内排列)。因柳木埋在地下,又有泉水浸泡,能千年不朽。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有多聪明。此井建好后,水源充足,水质清冽。解放后,这口井一直使用,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村里通上自来水。

  说起这口井,还有一个神话传说。有一年,肖两河村遭百年不遇大旱,庄稼几乎旱死,家畜也无法喂养。乡亲们没办法,就请了当地一位有名的大仙,求老天爷赐雨。那位大仙闭目理髯,镇定自若地说:你们村这口井里有脏物,只要把脏物淘出来,把井底淤泥淘出来,老天爷就会成全你们。乡亲们半信半疑,但决定试一试。几个年青人准备好绳索、铁桶等工具,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大家一桶一桶、通宵达旦地淘,直到井水淘干、井底脏物和淤泥清理干净。这期间,乡亲们给年青人送水送饭,几位长者还烧香、上供,举行祭典。说来神奇,就在清理快结束时,天上出现了浓浓乌云,不多时,真地下起了大雨,乡亲们情不自禁地拥到井旁庆贺。

  此后,只要天旱无雨,乡亲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淘井祭祀求雨。据老人们回忆,解放前,他们都参加过淘井祭典。解放后,乡亲们对这口井爱护有加,每年不定期清理。村里通自来水后,这口井被当作“文物”保护起来。

    开荒种粮

  上世纪50年代末,肖两河就掀起了开荒拓地的高潮。村干部带领村民深翻土地,改造河滩,进行科学种田试验,取得了突出成绩,一跃成为怀柔县的先进典型村。

  当时,县里多次组织村干部去大寨参观学习。看到大寨人在山上栽水稻,肖两河村干部觉得本村水资源丰富,完全可以种水稻。因此,他们带领群众改造田地,让河滩变成良田,结果成功种植水稻;麦子收割后栽水稻,一年两季,粮食产量大大增加。当时村里种的白薯,一颗重达11斤,被送到农展馆展览。

  “清明会”祭祖

  解放前,肖两河村民主要有肖、廖、王、牛等姓氏,村西分别建有肖家坟、廖家坟。肖家坟占地20余亩,解放后还剩约2亩,上世纪80年代修大秦铁路时,肖家坟被一分为二。

  肖、廖两大家族有个规矩,每年清明都要组织“清明会”;即由家族长者带领家族成员为祖先填坟、送寒衣、送食品、送钱,然后举行庄重的祭祖礼仪。之后,大家回到村里,上百口人集聚一堂,共吃团圆饭。

  清明会所需经费,一是源自家族种植的树,二是租地收入。

  解放后,清明会仅举行过一次。

  清明会虽属于旧风俗,但也有其积极意义,据老人们说:填坟祭祖,是让年青人知道自己的老祖宗,教育他们孝敬前辈,尊重先人,要光宗耀祖。而且,大家一起吃饭,几辈人沟通交流,有利于化解矛盾,和谐相处。

  廖家也曾举办过清明会,据廖宝财老人回忆,廖家举办的次数不多,但没有肖家的规矩、热闹。

责任编辑: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