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余载深山村
八道河村已经有300余年的历史了。述说八道河村的历史,那就必须从满族的彭姓开始。
远在1637年,满清沈阳皇宫里有一位刚勇的武将叫彭春,他有一位弟弟叫彭连。1644年,彭春带彭连随满清入关。后来,彭连在密云庄禾屯落脚,育有7子。7弟兄相继成人后,先后来到怀柔汤河川一带落户拓村。五子彭继元来到人称“东砬沟”的沟口,看到不远处山奇岭峻,气象万千,脚下草肥水美,便欣然决定在此安家落户。
地方虽然好,但缺少人烟,显得有些荒凉,飞鸟鱼虫完全处于自然状态,初见人影,竟显得有些发呆,当时有人编了两句顺口溜儿:“棒打蟑螂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彭继元及家人等就是在这样的“蛮荒”之地上驻足生根,开创了一个村落。
彭姓人用智慧改天换地,用汗水浇灌岁月,使村庄不断发展壮大,昔日沉寂的荒野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田园。
后来,陆陆续续又有金、李、迟、孟、于等姓族人迁入,邻里间和谐相处,共同营建美好家园。
现在,该村有290户、630余人,其中彭姓占70%以上。
过去,人们从长哨营到村里需过八次河,所以一来二去,人们就将村名称作了“八道河”,从清至今,一直沿袭。
东砬沟的秘密
八道河村东不远处有南北两个山头儿,中间有条大沟“伸”
进去,但两山并未被大沟完全冲断,而是“藕断丝连”。村人常说的“东砬沟”,其实指的是两山夹一沟的整体,而非专指一条沟。
东砬沟物产丰富,有山珍果品30余种、中草药20多种,鸟类20多种、兽类30余种,另外,还有丰富的黄金矿藏。
早年间,南北两山上各有一座小庙,俗称南庙、北庙。如今,北庙荡然无存,南庙尚有遗迹,残砖断瓦间还有一个当年的“韭菜池”,里边依然生长着绿油油的韭菜。相传,庙里曾住过一个“神和尚”,能骑着一条檩子在山间飞荡。“康德”六年六月初十,八道河村发大水,全村被淹,百姓无助,哭声震天。正当大家绝望的时候,突然有人看见“神和尚”从南庙飞临村庄,骑着檩子在洪水上空往来飞奔,口里念念有词,只一会儿的工夫,大水便悄然退去,村民得救。大家齐齐跪下向天空中的“神和尚”磕头,可是,只一眨眼的工夫,“神和尚”便无影无踪了。
东砬沟的沟侧有两个天然山洞,一个叫“四方洞”,一个称“二人洞”,皆深不可测,有时洞里会传出敲木鱼的声音,至今无人敢深入洞内一探究竟。
东砬沟背后有“天梯”,那梯究竟是天然形成还是人工凿就?无人能说清。
近来有人说,从某个角度静观,整个东砬沟就像一尊巨佛。冷眼看不出来,但经人指点就会惊奇地发现:一尊大佛正半卧在蓝天白云下,神态安详,笑容可掬。种种迹象表明,东砬沟隐藏着诸多秘密。过去,人们忙于生计,无暇搜异探秘;如今,人们生活无忧,揭开东砬沟的神秘面纱指日可待。
“千总村”里多千总
清代,八道河村曾出过彭德所、彭正伦等17位“千总”,被人称为“千总村”。
“千总”,从字面上讲,就是管理一千民户的官。当然,根据实际情况,也可能多于千户,亦可能少于千户。
“千总”是一种肩负特殊任务的官员,每位千总每年要向皇上交纳死山鸡170对,活的必须有,但数量不固定。皇上也不白
“支使”千总,每年给他们发放粮48斛、银24两。
八道河村的千总们一般不设“千总府”,平素只在家里“办公”,当然,他们的府第要比一般平民阔气得多。如今,当年一位千总的后人宅门前还留有一个当年的拴马石;由青石雕成,长约两米,顶端细于中间,约长20厘米,中间凿孔,用以穿缰绳系马,中间四棱柱型,边长约20厘米,底部膨大,便于埋牢。拴马石约埋入地下一半。
过去有句俗话“县太爷怕千总。”为什么“上级”怕“下级”呢?因为千总可以直接面见皇上,而县太爷则不能。县太爷怕千总在皇上面前说坏话,所以对千总总是恭敬有加。
在汤河川一带,八道河村出千总应该是最多的,这说明该村人材较多。
家国情怀造英雄
八道河村虽然不大,却有彭大照、彭光招、彭明来、彭明富、彭明华、金子明、彭光会、彭大炎、谭景旺、谭景林、王振江、彭光勤、彭光善、彭光亭、彭明道等10多人在解放前后参军入伍。他们满怀家国情怀,为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浴血奋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彭大照1951年赴朝作战,不久参加了“三八线”战役。当时他任班长,在一次全团撤退行动中,他们班担任掩护。在敌人追上来后,彭大照带领全班战士英勇阻击,最后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面对汹涌而来的敌人,彭大照毫无惧色,殊死抗击。弹尽之际,敌人纷纷站起来,边逼近边高喊“抓活的”。就在这时,彭大照突然发现一巨石旁有挺机枪,他飞身过去,抄起机枪一阵猛扫,眼前的敌人全都被撂倒了。
掩护任务胜利完成,彭大照一阵兴奋,连受了伤也没察觉。
归队后,他立了特等功。
现年90岁的彭光招1946年5月参军,1948年参加了攻打张
家口地区西湾子的战斗。当时他是突出队队员,负责与炮兵联络。
他们与炮兵约定:当突出队冲到距敌阵100米时,彭光招连举三下火把,炮兵立即开炮。所谓“火把”,其实就是捆作一束的一种干植物,那种植物俗称“鞋祙角”,点火即着,火势旺盛。当彭光招等人突进到距敌阵地约百米时,他用火柴迅速点着了火把,但即刻被敌人发现,一枪打过来打中了他举把的左手,火也灭了。彭光招顾不得伤痛,立即再次点着火把,连连高举了三次,炮兵见状,猛烈开火——在双方通力协作下,西湾子一举攻克。
住院治疗时,彭光招左手拇指被迫切掉,成了伤残军人。
彭明来,1947年参加栾平县县大队,一年多后被编入“四野”38军高射炮兵营,任联络员。南下剿匪任务完成后正准备转业时,突接赴朝作战令。入朝后,在一次对空射击时,敌人的一颗坦克炮弹落在阵地旁爆炸,彭明来不幸负伤。转至国内治疗时,开刀三次,从左膝盖下取出半个鸡蛋大小的弹皮。伤愈后几经辗转复员回村。
写进历史的“翻身仗”
1955年,彭明来回到村里,归属第六生产队。当时,村里生产水平很低,全村年产粮不过3万斤,而六队几十亩地打粮还不足万斤,乡亲们的日子十分拮据。彭明来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暗暗下决心:要拿出战场上的拼劲,跟大家一起奋斗,打一个农业翻身仗。
1956年,彭明来接过了六队队长的担子,在他的倡导下,六队大搞水利建设。他们打了大眼井,在山上造“条田”,架铁管儿上梁头,用抽水机调水上山灌溉农田。在平地上,则大打“排田”,实施喷灌。这一来,全队的土地都变成了水浇地,干旱问题迎刃而解。
之后,他们着手解决肥料问题。压绿肥、建养鸡场积累粪肥、
拆旧炕用黑土坯作肥……经多方挖掘,肥料问题圆满解决了。
有了这些,粮食丰收自然有了保障。一年后,六队的粮食产
量达到了三万多斤。村民的口粮足了,手里有了零花钱,人们的
干劲更足了。
1957年,彭明来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人艰苦奋斗,粮食产量由3万斤一下子跃升到10多万斤,村民吃上了大米、白面,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之后,彭明来关注起了乡亲们瘪瘪的钱袋子。
经过观察和思考,结合本村资源情况,彭明来与大家商议后,在村里办起了淀粉厂、旋杆厂、项链厂、地毯厂、砖瓦厂、发电厂等。各厂努力奋斗,利润滚滚而来,劳力日值由过去最高五六角蹿升到了数元。各生产队购置了拖拉机、脱料机、扬场机等。村里的草房陆续减少,砖瓦房日益增多。八道河成了全县闻名的先进村。
彭明来任书记20年,让贫穷的八道河打了一个翻身仗。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八道河村也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空前提高。
随着经济形势发展,传统路子必须改变。八道河两委班子顺应时代潮流,遵从村民意愿,开始了新的探索与努力。
经过多方考察,古老的东砬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新两委班子已有蓝图:要把东砬沟打造成全新的旅游景区。宏图实现之日,就是八道河腾飞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