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两河由来
刘两河村始建于元代。因怀河、雁栖河汇于村东,又以首居户冠名,遂得名刘家两河。民国时期,刘家两河成为附近的商埠,故更名刘家埠。解放后,为规范村名,1950年改称刘两河。
另有一种说法,明代大太监刘瑾死后葬于该村西南,村民多为刘姓看坟户,享受皇粮,故称刘两河。这种说法并不可靠,因为刘瑾罪大恶极,是被皇上下令凌迟处死的,且一直未翻案;无人敢为其修墓,更不会有看坟户享受皇粮。
刘两河村位于怀柔城区东南4公里处,2010年统计:有258户、523人。刘两河地势低洼平坦,有公路通101国道,东与怀杨路相接,交通便捷。
好儿郎赤心报国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刘两河的父老乡亲积极支援八路军、解放军。除筹粮筹物外,还为部队做军鞋,成立拥军队。涌现出父母送儿郎参军、妻子送夫上战场的动人场景。
据现年(2016年)89岁的蒋印宗老人回忆,他于1947年报名加入了东北四野,当上了通信兵。入伍后,经过简单训练,就参加了打锦州的战役。在战斗中,他双腿中弹受伤,没有治愈就又投入到训练、行军中。锦州战役结束后,部队略加休整,跨过山海关,直奔密云、怀柔,准备参加平津战役。在开往平津战场路经怀柔时,蒋印宗都未能回家看看父母。平津战役结束后,又南下广西、广东。朝鲜战争爆发,他入朝参战,1955年复员回乡。与蒋印宗一起参加平津战役的还有蒋印华(已故)。蒋印华生前回忆那段艰苦岁月时说:平津战役时,因供给不足,我没有鞋子穿,没办法找了5双袜子一块穿上,就那样行军冲锋打仗。
据统计,刘两河村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军人有7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军人有2位。1955年至2015年60年间,有22位儿郎参军入伍。
瓦匠之乡名不虚传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的基本建设如火如荼,建筑工艺也有所变化,最主要的就是从传统的带刀灰砌筑改为大铲灰;这种砌筑方法大大提高了墙体强度,加快了施工进度。但在当时,乡村很多瓦工对此项工艺还不太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刘两河的王显章是全怀柔第一个拿起大铲把的人。
上世纪50年代,王显章先在北京建筑公司当瓦工,几年后,他全面掌握建筑工艺后,回怀柔拉起了自己的一支人马。因王显章有技术讲信誉会经营,几年间队伍迅速发展起来了。
当时,农村很多人都想学门手艺。到上世纪60年代,瓦木工的日工资是两三块钱,比生产队劳力高得多,这些瓦木工也是社员身份,需向生产队每日交1.8元买12分(比生产队的好劳力还高出2分),余下的5角钱归自己。有时有加班费也归个人。
当时这样的手艺人是被人羡慕的,连对象都好搞。当时连村书记、村大队长的子弟都托人找关系去学手艺。学手艺要拜师,要请客。拜师需拿10个礼盒,两瓶原装酒算一个盒,5斤肉算一个盒,10斤玉米算一个盒等等。学徒3年期间每天要拿出5角钱归师父。当时想学徒的多,只能择优录取。
王显章的手下无怂人。大徒弟龚景海学徒5年就成了有名的“大揽作”,二徒弟蒋伶更是不凡,三徒弟蒋印田及他的儿子王学顺、徒孙蒋玉都在怀柔建筑业赫赫有名。到上世纪90年代,刘两河成立了建筑队,能盖十来层的大楼,队长就是王显章的儿子王学顺。进入新世纪后,由于外地建筑公司不断涌入,建筑队生意受到影响,后被迫解散。
刘两河瓦工队曾在怀柔建筑业辉煌一时,过去怀柔的主要建筑多是他们建的,如怀柔第一座大楼——第一旅馆、第一医院等都是刘两河村建筑队的杰作。当时,刘两河被誉为瓦工之乡。
村剧团美名扬
早在民国时期,刘两河的文化生活就很丰富。除每年举办庙会外,村里自发组织剧团,自编自演小戏,个人出资购买二胡、板胡、笛子、笙、锣鼓、快板等乐器,自费添置戏装等。大家自排自演,自娱自乐,每到晚上,唱的、拉的、吹的、跳的,热闹非凡,引得围观的村民阵阵喝彩。
解放前后,当时的村剧团有20多人,演员从十几岁到六十多岁不等。他们白天劳动,晚上排练。主要节目有河北梆子《小二黑结婚》,评剧《小女婿》、《刘巧儿》、《秦香莲》,以及歌舞、快板书、单弦、“二人转”等。据老人们回忆,当时剧团团长叫刘桂英,她特别用心组织,剧团搞得特别好。解放后,刘两河剧团还在过年过节时到周围村演出,参加过县里的汇演,得过奖励。
刘两河剧团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文革”时成为贫下中农宣传队,后来自行解散。
蒋家代代有能人
刘两河主要有三大姓氏。村东北多姓刘,西北多姓龚,西南多姓蒋,东南为其他姓氏。
据老人们回忆,三大姓之间一直很和睦,从未发生过激烈冲突。对其他姓氏一视同仁,平等相待。
刘两河村三大姓中,蒋姓是个大家族。据蒋姓家谱记载:蒋家祖坟在石厂,清嘉庆年间搬到刘两河。
从蒋家清朝同治年间地契上可知,蒋家宗祖有蒋亮、蒋自奇、蒋自利、蒋自成等,后有蒋英、蒋燕、蒋勃、蒋相、蒋栋诸兄弟。蒋勃育有两男两女,长子蒋明山、次子蒋玉山。蒋明山育有三男两女,长子蒋玉、次子蒋生、三子蒋元,两女蒋素玲、蒋素英。蒋勃这代人,忠厚老实,以农耕为主,生活过得艰辛。到了蒋明山这代,已拥有68亩土地,是当时村里的富裕人家。蒋明山勤俭能干,为人善良,哪家有困难他都尽力帮助,被乡亲们称为“好心肠”。其子蒋生当兵提干后,1972年转业,在县城工作。后下海经商,从事饲料产业,成为改革开放后怀柔首富。不幸因劳累过度于1999年英年早逝。蒋玉从事建筑专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怀柔第一医院、北京卫戍区教导队营地等重要建筑都是蒋玉带领的建筑队伍建的。蒋元自湖南医学院毕业后从事眼科专业,后下海经商,几经辗转,在怀柔南华市场卖旧货;因他聪明能干、诚实守信,赢得了客户信任,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好书记龚仕元
1963年初冬,3年困难时期后,刘两河村仍然穷得叮当响,多数家庭吃不饱、穿不暖。刚刚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龚仕元立志改变这一现状。
一个冬日的晚上,龚仕元对召集来的社员们说:“咱们村之所以穷,除连年天灾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地少人多。”说到这儿,他手指着村西大坑塘说:“从今以后咱们要从那个地方讨吃食!” 龚仕元的话引得大家议论纷纷:西坑足有30亩,水深5米,坑底有很多泉眼,怎么改造?填坑的土从哪里来?大冬天的连吃的都没有哪有力气干活呀……
听到大家的议论,龚仕元笑着说:“大伙别急,填坑的土有那边的大土丘,而且,一举两得,土丘铲平又可以造田啊。”接着,他又说:“咱们村槐树下的大机器是干啥的,它叫‘锅头机’,是‘大跃进’时留下的,专门排水用的,它比8寸水泵抽水还多。”接着他拍了拍胸口,提高嗓门说:“坑中有的是大鱼,咱们边填坑边捉鱼,就怕吃不完啊。”
听了龚仕元的话,大伙的心动了,劲头也上来了。
这年一冬天,龚仕元带着乡亲们,肩挑、车推,连续奋战。渐渐地,土丘没了,西坑平了。到1964年初夏,人们望着整出来的60亩稻地,看着绿油油的稻秧,笑了、醉了。
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老书记龚仕元早已离世。然而,每当人们看到村西这几十亩良田时,总会想起当年的老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