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怀柔 > 图说怀柔 > 志说怀柔

《怀柔百村史话》——后 城 街

日期:2017-07-11 08:40    来源:区政协

字号:        

  后城街村地处怀柔城区东北角,南起府前街,北至古城墙。即现在的怀柔区政协办公楼北侧;西起府东一条,东至古城墙,即现在的迎宾路。南邻东大街村,西邻新贤街村。

  村内主要街道有四条,有南北走向的府东二条、三条、四条。其中府东四条已于1980年因建公路管理所和检察院占地消失。还有东西走向的后横街。村内现有370户、1300口人。

  村子的来历

  据村里老人讲,后城街村最早的住户是明朝初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移来的徐、李二姓,后又有卖切糕的刘姓自山东迁来。从历史上看,应该是有了怀柔古城就有了后城街,后城街是古城的一部分,只不过当时的叫法和现在不同罢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后城街的历史也是怀柔古城的历史。

  后城街地处城东北角,古来就是贫民区。这里土房多、穷人多,多是做小买卖的、扛长活打短工的、耍手艺的等等。过去,这些人生活贫困,身无换洗衣,家无隔夜粮。

  后城街村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命名的。当时把怀柔县城划分为4个行政村,即:南大街、东大街、新贤街、后城街。

  历史悠久古迹多

  后城街古迹庙宇很多,较有名的庙宇有6座:老爷庙、八腊庙、灶王庙、五道庙、孔庙、观音堂。

  孔庙位于府东一条和二条之间南口,府前街北侧。据史料记载,孔庙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因明代统治者对孔子格外尊崇,要求地方建县就要建孔庙,让科考学子、文人墨客有个拜孔祭孔的地方。所以,怀柔明洪武十三年建县,第二年就建了孔庙。

  孔庙有前后两层大殿,有东西配殿,都是前廊后厦,雕梁画栋,屋顶是绿色琉璃瓦,四周有高大的红围墙。

  奇怪的是,据村里老人讲,孔庙里没有塑像,只有牌位。正殿供奉的是孔子牌位,东西配殿各供奉着36位贤人牌位。每月初一,全县的学子、文人都来祭拜。殿内香火缭绕,气氛肃穆。1911年,怀柔县第一所公立高等小学堂就建在这里。1934年,改为怀柔县第一高级小学,现为怀柔区第三小学。孔庙在怀柔教育史上占重要地位,为怀柔文化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道庙位置在府前街北侧,庙门前有道影壁,庙内只有一座大殿。别看规模不大,却是全城唯一的五道庙。该庙历史久远,据说自有了怀柔县城就有了五道庙。庙里供奉的是阎王手下掌管生死的五道神。县城居民,人死咽气后,要马上来此报到,由五道神注销阳间户口,录入阴间户口。人死3天后,要再次来报到确认。庙内整天是送纸钱的、烧香上供的,香烟缭绕,哭声阵阵。庙外人流车马不断。建国后,该庙被拆除。

  八腊庙传说供奉的是八位神仙,位于府东三条北段,靠北城墙的东北侧。此庙建在近10米高的土台上,有3间正殿和东西耳房,南有48磴台阶。在清末、民国和解放初期,这里是怀柔县举办重大集会和传统庙会的场所。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的城隍庙会,三月二十八的东岳庙会,九月二十八的娘娘庙会和正月十五元宵节,都要在此举行庆祝活动,集全县各村的民间花会来表演。

  当时,各村花会都有高招绝活。登高跷的艺人,把一只跷背在背后,俗称“苏秦背剑”。从台下的第一层台阶起,一条腿磕着,一直磕完48级台阶到台顶,再从台顶一阶阶磕下来。还有的艺人登着跷一口气儿从台下跑到台上后,猛地来个大劈叉,再一个鲤鱼打挺站起来,然后再从台上跑回台下,做同样的动作。小车会推车的老汉,在急骤的鼓点催促下,摇晃着身子,甩着长胡子,把坐着漂亮小媳妇的彩车从台下推到台顶。在台上表演完了,再从台顶一边表演一边往下推。台下围观者人山人海,叫好声不断、鼓掌声不绝。此外,还有耍叉、耍狮子、少林会、五虎棍等等。不管哪路花会,都要先到关帝庙拜关老爷,到八腊庙拜八腊神,否则就会出事儿。据后城街老人讲,有一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两河村少林会表演前没去拜关老爷和八腊神,结果在表演中被棍棒打折了胳膊。

  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

  怀柔县城于1948年12月6日解放。当天上午,解放军大部队来到南门外城下。守城的是国民党保警队,队长叫于德胜,在解放军到来之前就已逃之夭夭,不知去向。国民党兵群龙无首,见解放大军兵临城下,自知抵抗只能自取灭亡,遂大开城门,缴械投降。解放军大部队进城,怀柔宣告和平解放。

  1949年2月,在怀柔县城和平解放两月后,后城街第一个党支部正式成立。支部书记是吕恒太,支部委员有徐银、宋瑞兰;徐银任村长,陶继东任民政。从此,后城街有了自己的党组织。在党支部和村政权领导下,村里开展了土改运动。斗地主分田地,分浮财,分房产。广大贫苦农民有了自己的房屋、土地,扬眉吐气,当家作了主人,村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百折不挠探索致富路

  穷则思变。后城街底子薄、基础差,想要尽快改变贫困状况很难。解放后组织了互动组、合作社、人民公社,但人们的生活水平始终不高。1961年,每个劳动力日值才5分5厘钱,号称一根冰棍钱。年终核算家家亏钱,出工越多亏得越多。干部村民震惊了,今后怎么生活?路怎么走?大家感到困惑迷茫。

  党员干部连续开会,总结反省。大家深刻认识到,要想致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就得想法儿挣钱,就得搞副业,办企业。

  说干就干,村干部全体出动,每个人都分配了筹资任务。又号召全体村民勒紧腰带,每家凑出一点钱。1961年底,在原地主屈子周家院内办起了后城街第一家村办企业——古棉加工厂。该厂不仅加工旧棉花,秋后还加工新棉花。加工新棉花时间短,量大集中,收入颇丰。新棉加工轧出来的棉籽,有的由客户回收,有的留下。开始,厂里把留下的棉籽随便扔掉了。后来,村里最爱琢磨的技术能人田福生从回收棉籽的客户中了解到,棉籽能榨油,还能食用;这才知道,棉籽是个宝,不能丢弃。老田向厂里提出建议并得到了采纳,厂里买来榨油机用棉籽榨油。田福生先到榨油厂学习了几天,回来后就动手操作,第一批棉籽油终于榨出来了。大家一尝,味道不错。田福生不断总结经验,榨出的油一次比一次好。从此,每到元旦、春节,村里每户都能分到五六斤棉籽油,人口多的能分到十多斤。村民们特别高兴;在当时经济困难的年月里,粮食不够吃,副食更少见,有了这么多食用油,当然提高了生活水准。古棉加工厂建立后,村民收入每年都有所增加,又解决了村民吃油问题。第一次办企业的成功,让村民看到了希望,就像找到了致富金钥匙,目标更明确,干劲更足了。

  1964年,村里在古寺观音堂办起了旋木厂,从北部山区购进木材,加工生产手榴弹柄儿、改锥柄儿。但由于产品质量低,产销不对路,产品大量积压,办了一年就倒闭了。

  1968年,村里又办起了电镀厂,厂里生产工艺有一定技术含量。厂长徐宝玉刻苦钻研技术,对产品精益求精,每一批产品都得到客户的好评。徐厂长身先士卒,脏活累活抢着干,每天都加班加点,有时连续干16个小时。在他的带动下,职工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产品产量、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长,成为全村企业中赢利最高的单位。然而,好景不长,两年后,因电镀厂有污染而被关停。

  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后城街两委会不屈不挠,不断总结经验,接受教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以后,村里又陆续兴办了毛毡厂、五金加工厂、摩托车修理厂、服装厂、秤盘加工厂、木螺钉厂等,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1988年,后城街与北京市电光源研究所联营合作,办起了电光源厂。联营合作5年,合同期满后,企业归后城街所有。电光源厂是后城街最大的村办企业,有职工一百多人。年产值、收入、企业利润在全区名列前茅。在上世纪90年代被列为怀柔区重点企业。随着经济发展,村里的财富积累不断扩大,村民的福利、收入越来越高。进入新世纪以来,后城街成为怀柔区仅有的几个亿元村之一。

  村民集体奔小康

  改革开放后,怀柔新城不断扩建,给后城街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村干部集思广益,带领村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到经济最繁荣、村民生活最富足的时代。

  1997年,县建委开发公司建立城东供暖站,征用了后城街于家园东最后一块土地。从1989年至1997年,后城街234亩土地(不含1988年以前占地)全部被国家征用。后城街农转非人口1037人,除几名残疾人外,村民全部农转非。有工作能力的,全部得到妥善安置,够退休年龄的都办理了退休。

  有关部门为村民建起了一座座居民楼,村民从原来低矮破旧的平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自来水、照明、取暖、天然气设施齐全,小区内路面整洁,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2003年,村里党员、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为农转非人员办理养老保险的决议;由村集体投资300多万元为97人办理了入保手

  续。至此,所有村民达到退休年龄时都能领到退休金,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进入新世纪以来,后城街村集体收入不断增加,收入来源主要有各类房屋租赁、地租金和企业收入三大块。如今,后城街年收入已达300多万元。随着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村民的福利逐年增加。已达到退休年龄的村民除享受退休金、医疗保险、村收入年终分红外,每年重阳节和春节,村委会还要向他们每人发放500元慰问金,满70岁的老人过生日时,村干部登门送去生日大蛋糕。两委会积极引导村民参加医保;每年每人只需缴纳10元就可参保。

  2001年,村里建起了老年活动站,设有麻将、象棋、扑克室,电影放映室,健身器材室。宽敞明亮的活动室内安装了空调,活动站设专人管理。每天村里的老年人都来这里健身娱乐,享受幸福欢乐的晚年生活。

  现在,后城街的村民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安居乐业,没有后顾之忧。村民们自豪地说:能过上这天堂一样的好日子,是以前做梦都没想到的,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改革开放的好时代。

责任编辑: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