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北京市召开2024年“三医联动”工作会。会上,市卫生健康委、医保局和药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本市基本实现二级以上医院医保移动支付全覆盖,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将开设儿科门诊,22家市属医院将向基层预约转诊平台投放全量号源。
市属医院将向基层投放全量号源
市卫生健康委表示,本市2023年积极推进分级诊疗,目前已建成62个综合医联体、122个市级专科医联体,建立基层卫生预约转诊平台,扩大基层预约转诊范围,上下转诊量同比分别增长24.2%和58.0%。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也显著提升,已新建、改造94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9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专病特色科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量同比增长28.2%。
2023年,患者就医体验也得到持续改善,本市推出23项改善医疗服务措施,138家医院提供快递送药业务,101家医院开展医务社工服务,105家医院开设黄昏、夜间门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提供工作日延时及周末诊疗服务。
此外,2023年本市科学精准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巩固56个网格化救治体系,还编制实施新一轮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成立重大呼吸道传染病研究中心,建成传染病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平台,院前急救呼叫满足率达99%以上。
2024年,本市将加快全市共享的门急诊、住院、体检等电子病历建设,基本实现二级以上医院医保移动支付全覆盖,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将开设儿科门诊,22家市属医院向基层预约转诊平台投放全量号源,强化慢性病“长处方”管理,并建成30个以上“互联网健康乡村门诊”。
定点医药机构增至近5600家
市医保局表示,2023年,本市完善居民医保首诊转诊政策,对签约家庭医生的城乡老年人及劳动年龄内居民,取消社区首诊政策,门诊封顶线由4500元提高至5000元。因病致贫家庭救助封顶线由8万元提升至15万元。全年享受大病医疗保障6.0万人,减轻医药负担7.9亿元,医疗救助10.0万人,为社会救助对象减负4.3亿元。
本市2023年完成8批次国家组织和4批次省级药品、3批次国家组织和10批次省级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工作,本市集采药品和耗材累计达到450个和13类,平均降价分别为50%、70%。市医保局还对本市1100余家口腔种植机构加强种植牙价格综合治理,口腔种植医疗服务价格平均下降72%,种植专用耗材价格平均下降55%。
2023年,本市定点医药机构增至近5600家,1944家村卫生室临时纳入医保管理。此外,本市推进互联网诊疗服务,“互联网+”医保医疗机构达94家,医保码激活率达86.4%。异地直结也取得积极成效,住院、普通门诊异地直结全覆盖,750余家定点医院开通门诊慢特病异地直结。
此外,本市做好“乙类乙管”患者治疗费用保障,在我国率先将新冠治疗用药“泰中定”临时纳入报销范围,开展“先诺欣”首发报价挂网和价格动态调整工作,进一步支持新冠治疗药品多元供给。
2024年,本市将做好国家新版医保药品目录本市落地实施工作,完善相关药品报销政策,开展国谈药监测工作,完善和推广“双通道”试点,并继续做好新冠病毒患者医疗费用保障工作。
药械抽验合格率保持99%以上
市药监局介绍,2023年本市对创新药械、集采中选药械、涉疫药械、医美药械、青少年近视防控器械、儿童化妆品等重点品种持续加大监管力度,本市“两品一械”国抽1170批、市抽1.3万批,监督抽验合格率保持99%以上。
各部门协同联动打击违法行为,成功破获制售假安宫牛黄丸、医疗美容违法经营使用注射用肉毒素、网售假冒新冠仿制药等典型案件,共查办行政处罚案件1347件,罚没款超过2亿元,办结涉刑案件132起,打击违法成效显著。
药监与卫健、疾控等部门加强信息互通、数据共享,有力调配防治新冠病毒、流感、支原体肺炎等应急药械,2023年全年保持全市成人退烧药600万人份、儿童退烧药20万瓶储备;此外,密切跟进在研新冠病毒药械项目进展,推动科兴中维3个新冠抗体药物获批临床,神州细胞2个新冠疫苗获批紧急使用。疫情以来,本市累计获批新冠病毒疫苗和治疗药物4个,获批紧急使用疫苗4个,获批检测试剂盒等医疗器械产品123个。
2024年,本市将以京津冀区域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为目标,在审评服务、技术研究、研审联动、科学监管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推动研发成果转化,推进医疗机构制剂在京津冀地区跨省调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