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怀柔城市风貌和景观规划行动计划》政策解读材料

日期:2024-05-25 17:00    来源: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怀柔分局

字号:        

  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怀柔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我局草拟了《“十四五”时期怀柔城市风貌和景观规划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现将政策解读如下:

  一、《行动计划》的背景依据

  本次《行动计划》的编制,是响应北京市在“十四五”期间集中力量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次行动计划牢牢把握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战略意图,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怀柔分区规划的重要支撑和抓手,是推动构建怀柔融合发展新格局、进行城市风貌和景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二、《行动计划》的目标任务

  《行动计划》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市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旨在将怀柔区建设成为高品质宜居示范区和幸福美丽现代化新城,为加快构建以怀柔科学城为统领的“1+3”融合发展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三、《行动计划》的涉及范围

  《行动计划》以怀柔区行政辖区为研究对象,总面积2123平方公里。“十四五”时期以怀柔新城和雁栖湖国际会都为工作重点,研究对象包含建设空间与非建设空间。

  四、《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

  “十四五”时期,怀柔区将全面强化“蓝绿交织、秀美典雅”的整体风貌景观特色,形成“开放多元、秀美典雅”的特色化城市风貌、“山水气韵、蓝绿交织”高品质景观风貌以及“城峦共生、舒缓有序”的城市天际线格局。

  《行动计划》秉承“三个统筹”的基本原则,即统筹建设空间与非建设空间、统筹重点地区与全域全局、统筹当前任务与长远目标,引导增量建设、推动存量更新,通过强化重点功能区风貌特色、提升非建设空间景观品质、优化城市外部轮廓形象与开展城市内部问题空间治理等多项举措,深入推进全区城市风貌与景观提升工作。

  《行动计划》围绕“开放科学城”、“活力会都”、“魅力杨宋”、“宜居老城”提炼各重点功能区的风貌共识,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城市风貌和景观引导要求;同时,还紧扣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突出保护绿色生态环境,推动“1+3”景观风貌融合发展和乡镇建筑风貌协同,提出同步开展城市精细化治理,不断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本次《行动计划》编制形成“十四五”时期风貌景观重点建设项目清单,共计40个项目。

  五、《行动计划》的保障措施

  为确保目标落实,本次《行动计划》提出了系列保障措施,包括强化统筹协调、依托重大项目带动,做好规划衔接、加强风貌共识传导,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导多方参与,加强社会监督、强化规划动态评估,为怀柔区城市风貌和景观的全面提升提供了系统的指导和明确的实施路径。

  六、《行动计划》的关键词诠释

  建设空间:根据《怀柔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怀柔全区共划定城乡建设空间97.25平方公里,包括城镇建设用地、村庄建设用地、战略留白用地、有条件建设区、对外交通用地、对外交通设施及其他建设用地。

  非建设空间:根据《怀柔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怀柔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非建设空间,包括水域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林草保护区、生态混合区和自然保留地等。

  城市风貌: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2020年),城市与建筑风貌是城市外在形象和内质精神的有机统一,体现城市文化素质。城市风貌一般是指自然生态格局、历史文化内涵和建筑风貌要素相互协调、有机融合构成的城市形象。根据《怀柔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怀柔要着力加强城市设计引导,塑造秀美典雅的山水城市风貌。

  景观风貌:景观风貌是指由自然山水、公共空间等要素共同构成的城乡空间形象。根据《怀柔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怀柔要加强全域引导,突出山水格局特点,营造特色鲜明的景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