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融合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政策解读

日期:2019-11-20 10:10    来源:北京市怀柔区教育委员会

字号:        

  为保障本区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加强和完善我区融合教育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融合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现将政策解读如下:

  一、政策依据

  本指导意见主要依据《残疾人教育条例》《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京政函〔2013〕24 号)以及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的意见(京教基二〔2013〕1 号)》《怀柔区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等文件精神而制定。《残疾人教育条例》从宏观层面明确了特需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与保障措施,强调了教育公平性与包容性在特殊教育领域的重要性。北京市的相关行动计划和意见则进一步细化了融合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的实施路径、工作重点以及对随班就读等具体教育形式的规范要求。《怀柔区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结合区域自身教育发展目标与特殊教育现状,为怀柔区融合教育工作的提升与完善设定了阶段性任务与方向指引,确保区域融合教育工作能够紧密围绕区域教育整体战略布局有序推进,从而形成了从国家法律到地方政策层层递进、相互支撑的政策依据体系,为怀柔区融合教育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合法性与规范性保障。

  二、指导思想

  (一)以教育公平为核心价值追求。整个指导意见贯穿了教育公平的理念,旨在确保特需儿童少年与普通儿童少年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无论是融合教育对象的确认、入学优先原则的设定,还是特殊教育体系的构建,都致力于打破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壁垒,让特需儿童少年能够无障碍地融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之中,共享教育资源与发展机遇,体现了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与教育机会均等的价值导向。

  (二)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秉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思想,高度关注特需学生的个性、潜能、身心健康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特需学生的独特性,通过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个性化教学内容与要求的调整以及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构建,满足不同特需学生在知识学习、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特殊教育需求,致力于促进特需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交往等多维度的全面发展,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并实现自身价值。

  (三)以多元协同为工作导向。倡导多元主体协同参与融合教育工作。一方面,强调学校在融合教育中的核心主体作用,要求学校将融合教育工作纳入整体规划并提供全方位保障;另一方面,注重家庭、社会专业机构以及学区资源中心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通过健全家校沟通交流机制,整合康复、医学、特殊教育等多领域专业力量,以及发挥学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统筹协调功能,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强大合力,共同为特需儿童少年的教育成长创造有利环境。

  三、工作原则

  (一)规范性原则。在融合教育对象确认上,严格执行《北京市各类残疾类别随班就读具体标准》,确保对象界定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二)优先性原则。特需儿童少年在入学环节享有优先免试就近入学的特权,体现了对特需儿童少年教育权利的优先保障。

  (三)个性化原则。根据特需儿童少年的个体差异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实行一人一案。

  (四)系统性原则。构建了完整的融合教育体系,涵盖从教育对象确认、入学安排、教学实施到教育评价以及师资队伍建设、资源保障等多方面的系统性规划。

  四、内容解读

  (一)入学保障优先化。特需儿童少年优先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的实施,极大地降低了特需儿童少年入学的门槛与难度。普通学校优先接收的责任规定,使得特需儿童少年在入学选择上具有优先权,能够确保他们及时融入到所在社区的教育环境中,为特需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入学保障机制。

  (二)多元安置灵活适配。特教学校、随班就读、送教上门、资源教室等多种安置方式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特殊教育网络。这种多元安置方式能够根据不同特需儿童少年的身体状况、特需程度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灵活适配,为每个特殊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安置途径。

  (三)学校管理全方位落实。接收融合教育学生的学校将融合教育工作纳入整体计划并指定专人负责,从组织架构上确保了融合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四)家校社合作协同共育。健全家校沟通交流机制,学校主动邀请家长参与个别教育教学计划制定,充分发挥家长在特殊学生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实现了学校、家庭、社会在融合教育中的协同共育,为特需儿童少年的全面发展构建了全方位的支持网络。

  (五)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化推进。完善融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和资格认证制度,明确了不同岗位教师的专业要求。

  (六)预警机制精准识别。学校启动的特殊教育预警机制经过教育观察,并广泛征求任课教师、家长意见后,由班主任对疑似对象进行全面信息调查记录,包括病史、家族史、认知水平与行为习惯表现等,为后续的干预与教育支持提供准确的对象信息基础,确保特殊需求学生能够及时被发现并得到关注。

  (七)个别化服务精准匹配。针对不同类型问题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方案。个别化服务方案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精准匹配,提高了教育干预的针对性与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