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区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2024年-2035年)》政策解读(问答式)

日期:2024-12-31 16:48    来源:北京市怀柔区应急管理局

字号:        

  一、本次专项规划编制的背景依据是什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和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为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相适应,服务于怀柔区现代化经济建设,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发展方式,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批复要求,严格遵循《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2022年-2035年)》具体指导和总体目标,依据《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等相关规范,北京怀柔区应急管理局组织编制《北京市怀柔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2024年-2035年)》。

  二、本次专项规划编制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总体规划目标:构建城乡布局合理、资源统筹共享、功能设施完备、平急(疫/战)综合利用、管理运维规范,与怀柔区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2025年规划目标:提升完善现状应急避难场所,补充乡镇应急避难场所空缺。初步建立应急避难场所结构体系,空间布局较为合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取得有序推进。制定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和标准,明确相应的管理职责。

  2030年规划目标:完善中心城区及周边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升中心城区的应急避难功能,提高服务保障水平。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满足全区要求,怀柔区应急避难功能进一步得到提升,形成统一领导、责权一致、协调高效的应急避难管理体系。

  2035年规划目标:优化应急避难场所布局,形成分级分类应急避难体系。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资源共享、设施完备、平急(疫/战)两用、管理规范,与怀柔区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实现应急避难场所管理体系现代化,支撑怀柔区韧性城市建设,能够实现灾害发生时城市的基本运转和自我修复功能,成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典范。

  三、本次专项规划编制的创新特点是什么?

  本次规划编制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突出应急避难场所分级分类,突出不同区域特点和灾害事故特征,充分考虑地理地质环境、气象水文条件和人口分布、城乡产业布局、公共设施与场地空间等因素,做好怀柔区安全风险分析,合理确定应急避难需求,科学规划设计怀柔区适宜级别类型的应急避难场所,增强规划的针对性、科学性、指导性和可实施性。

  四、本次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次规划编制对《怀柔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在应急避难场所方面进行细化,对《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2022年-2035年)》进行传导落实,对《北京市韧性城市空间专项规划(2022年-2035年)》及其他应急规划进行衔接细化,通过对怀柔区灾害事故风险、应急避难需求和可用应急避难资源等分析,科学确定本行政区应急避难场所分级分类布局和功能,建立完善城乡空间布局合理、资源统筹共享、功能设施完备、平急(疫/战)综合利用、管护使用规范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五、本次专项规划编制的范围是什么?

  规划区范围为怀柔区行政辖区,总面积为2123平方公里。

  六、本次专项规划编制的期限是什么?

  规划期限为2024年至2035年。基期年为2023年,近期为2025年,中期为2030年,远期为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七、术语和定义诠释

  应急避难场所:新建、改造和指定的用于应急避难人员安置的具有一定生活服务保障功能的安全场所。

  避难时长:应急避难场所能提供应急避难的时间长度。

  有效避难面积:应急避难场所可用于应急避难人员紧急避险、避难安置及其配套的应急设施设备和物资所占有的使用面积。

  人均有效避难面积:应急避难场所中应急避难人员每人平均可使用的有效避难面积。

  可容纳避难人数:根据应急避难场所有效避难面积与人均有效避难面积比值和服务半径内常住人口数量进行设计确定的应急避难场所最多可容纳的应急避难人员数量。

  服务半径:以应急避难场所为中心,按照其建设布局和级别类型等功能设计要求,能为应急避难人员提供紧急避险和避难安置服务保障的合理距离。

  应急通道:用于服务保障应急避难的交通道路。注:包括避难场所外的周边疏散道路和避难场所内的疏散通道。

  应急设备:应急避难场所配置的,用于服务保障应急避难某一具体功能的独立装置或工具。注:应急设备通常可移动。

  应急物资:通过实物或协议储备用于保障应急避难人员基本生活、医疗救治等必要的食品、饮用水、生活用品、工具、卫生药品和器械等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