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索引号]11R000/ZK-2022-000030
  2. [成文日期] 2022-05-10
  3. [有效性] 现行有效
  4. [发布日期] 2022-05-10
  5. [发文字号] 怀政字 〔2022〕 1号
  6. [制发单位] 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
  7.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体育

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关于对《北京市怀柔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批复

字号:        

怀政字〔2022〕1号


区体育局:

  你局报送的《关于审定北京市怀柔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请示》(怀体文〔2022〕11号)收悉。经研究,现就有关事项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北京市怀柔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计划》),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要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展示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构建更加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三、要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作用,统筹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区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按照《实施计划》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你局要加强对《实施计划》落实情况的跟踪评估,做好督促指导工作。

  特此批复。


  附件:北京市怀柔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

  2022年5月10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北京市怀柔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为促进全民健身工作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市民健康需求,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依据《全民健身条例》《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实施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北京建设国家全民健身典范城市和国际体育名城为引领,落实健康北京行动,以怀柔科学城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展示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构建更加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科学城统领“1+3”融合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构建覆盖城乡、便民惠民、不断完善、持续优化的更高水平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市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更加便利,市民体育素养和科学健身能力普遍提高,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3%,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和体育特色镇乡实现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45平方米。全区各类体育组织、全民健身团队达到400个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名,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合理规划,夯实场地设施基础

  1.完善设施建设布局。落实《“十四五”时期怀柔区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行动计划》,制定《怀柔区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工作计划(2021年—2025年)》,合理规划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围绕科学城建设,规划一批体育场地、嵌入一批体育设施,加快推进区级体育中心可研分析论证及相关规划,推动形成以区级体育中心为核心、“十五分钟健身圈”为基础、体育项目经营场所为补充的“一核多点”场地设施布局。

  2.提高场地设施供给。充分挖掘体育建设用地潜力,盘活城市空闲土地,合理利用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公共绿地等空间资源增设健身设施、球类场地等健身活动场所,梯次建设30片体育场地设施,因地制宜配建100套贴近群众日常生活、简单易操作的全民健身路径和1.5万米健身步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场地设施建设。

  3.完善场地设施管理。持续完善体育设施管理台账及定期巡查制度,建立三级联动机制,落实属地运营管理责任,推进室外健身器材“一键报修”试点工作,加强对设施周边环境、秩序的管理提升,发现破损问题及时维修。做好体育场馆应急避难功能转换预案,加大体育场馆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军人的开放力度。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做好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体育设施逐步向社会开放等工作。

  (二)突出特色,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

  4.持续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开展线上线下结合、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赛事活动。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大众、突出特色、注重实效”的原则,持续举办全民健身体育节系列活动,组织开展足球、篮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拔河等区级赛事,加强区域交流合作,不断扩大长城马拉松、徒步大会等品牌赛事影响力;举办“社区运动会”“社区足球赛”,开展小型、多样、分散的社区(镇级)体育赛事活动,形成“群众天天有活动、社区(行政村)月月有赛事、街道(镇乡)年年有运动会”的局面,推动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普遍化、经常化、多样化。

  5.积极推动大众冰雪运动发展。持续开展怀柔区市民快乐冰雪季系列活动。充分发挥部门、镇乡和街道的职能,因地制宜地开展冰雪体验、冰雪大课堂、冰雪人才培训等工作,充分利用冰雪资源优势,引进和举办国家和市、区级赛事活动,吸引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积极推动后冬奥时代冰雪运动发展,加大冰雪场地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冰雪运动产品和服务供给,积极促进冰雪体育消费,增强冰雪体育产业辐射带动能力。

  6.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开展。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推动青少年“健康包”工程,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赛和中小学生运动会等赛事活动、培育青少年体育兴趣。落实老年人体育政策,加强体育场地设施适老化建设,开展中老年人优秀健身项目推广。定期组织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积极推进残疾人康复体育与健身体育融合。各企事业单位为职工参与体育健身提供必要的时间和场地。结合农民丰收节,丰富农民赛事活动。鼓励妇女积极参加健身操舞等健身活动。

  7.加强体育文化传承发扬。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普及全民健身文化,讲好群众健身故事。做好民族传统体育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项目的挖掘和推广,大力推广太极拳、二魁摔跤、舞龙舞狮、赛龙舟等传统体育运动,推动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进社区,提升知名度,推动龙舟、围棋、二魁摔跤等传统体育项目跨区域合作交流,弘扬中华体育文化。

  (三)多措并举,壮大科学健身指导队伍

  8.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完善以体育总会为枢纽,单项、行业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社会组织为主体的区、街道(镇乡)、社区(行政村)三级体育社会组织网络。推动体育总会向街道(镇乡)延伸、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下沉社区(行政村)。鼓励体育行业协会加强内部治理、强化行业自律、创建服务品牌、普及健身项目、发挥引领作用。加强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持续落实全民健身团队备案登记和星级评定工作。积极推进“1+2+1”基层组织网络建设,即各街道(镇乡)建成“1个综合性体育社会组织、各社区建立2个体育社会组织、各行政村建立1个体育社会组织”。

  9.不断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水平。贯彻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加强线上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依托“云健身”等线上视频课程形式提供科学健身指导内容,进一步向市民宣传全民健身理念,普及体医融合、科学运动知识,传授科学健身技能,提升市民科学健身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区级国民体质监测站的引领作用,加强对镇乡、街道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指导,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5%以上。

  10.持续提升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质量。持续扩大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使用、管理、服务工作体系,持续扩大队伍规模,每年定期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知识更新、技能展示等业务交流活动,不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能力、专业技能。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基层报到制度,弘扬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精神,结合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打造1个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特色品牌。

  (四)提质增效,激发体育产业发展活力

  11.培育壮大体育产业。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提供与全民健身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以“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创建为引领,着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微企业,不断加强体育项目经营单位的规范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形成以运动休闲、竞赛表演、会议会展为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利用怀柔山水资源,鼓励发展徒步、龙舟、浆板等品牌运动项目,引入昆仑决等高质量表演赛事,依托国际会都资源,开展高端体育会展活动。

  12.激发体育消费活力。落实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的相关政策,深入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复合经营、互动发展。推动体育与文化娱乐、购物观光等业态融合,打造山光明媚的山地骑行旅游路线、水色秀丽的水上运动休闲区、绿色富氧的徒步运动打卡地。发展攀岩、搏击等时尚体育活动,激发体育消费新活力。持续打造“8·8体育消费节”“活力汇怀柔”品牌,拓展夜间群众体育项目,提供更加丰富的夜间群众赛事活动,培育体育网络消费。

  (五)强化合作,推动“体育+”融合发展

  13.深化体教融合。完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中等强度以上体育活动时间。整合青少年体育赛事,打造中小学生足球、篮球、网球、羽毛球等项目的精品赛事。加强市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业余体校的建设力度,规范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建设,鼓励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支持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普及体育运动技能。

  14.推进体卫融合。深化体育与卫生健康部门合作,建立卫生部门与体育部门联席机制,充分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开展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融合卫生部门技术和资源,丰富和发展中医体医结合服务,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致力打造1个体卫融合精品项目。

  15.促进体旅融合。推广普及山地户外、马拉松、冰雪、自行车、水上等户外运动项目。鼓励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完善体育设施,融入体育元素,持续打造体育旅游精品景区、精品赛事、精品项目、精品线路,促进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全民健身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作用,全面统筹协调,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规划、纳入实事、纳入考核。强化科学治理、精准施策,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二)加强资金和用地保障。区、镇乡政府将全民健身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将体育用地纳入区、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面向社会、重在基层、属地为主、财随事走的原则,加强对资金、人员、场地设施的投入支持力度。完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三)加强工作成效评估。加强部门任务绩效考核,定期对本《实施计划》工作目标、工作任务执行情况和实施进度进行督查评估,保障实施效果。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