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政发〔2024〕35号
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
《北京市怀柔区加快建设高品质文化旅游强区行动计划(2024—2026年)》已经区政府第10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经市发展改革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10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
北京市怀柔区加快建设高品质文化旅游
强区行动计划(2024—2026年)
怀柔是首都功能重要承载地和生态涵养区,凭借优质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旅资源,被评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旅游发展大会的各项工作部署,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和市委市政府有关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的工作要求,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怀柔区向高品质文化旅游强区迈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高标准支撑科学城统领“1+3”融合发展,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加快构建“近山近水进村”的全域旅游格局,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怀山柔水”旅游金名片,国际旅游消费集聚区、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二)发展目标
到2026年,新增市级以上旅游度假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各1处,A级景区总数达到19家以上,北京市乡村旅游重点村总数达到24个以上,培育5个文商体旅融合消费新场景,建成一批富有文化底蕴、激发消费活力、创新文旅体验的特色旅游景区和休闲度假区,打响“怀山柔水”文旅强区品牌,国内外游客接待量突破千万,增长至1147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增长至116亿元,年均增速8%,带动区域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文化和旅游业对全区经济社会贡献率显著增强,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高品质文化旅游强区目标初步实现,建设成为首都重要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三)发展思路
严格落实生态涵养区的定位要求,推进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催生新业态、延伸新链条、创造新价值,构建“全域皆景、全时可游、全景提质、全民共享”的文旅产业发展体系。
“重点功能区+文旅”方面,以实体产业发展增强文旅产业内生动力,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旅游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核心要素的提质升级,突出“怀柔科学城、雁栖湖国际会都、中国影都”三张金名片引领带动及长城文化带、燕山风情带串珠成链的效应,统筹全域文旅资源高质量发展。
“文旅+乡村振兴”方面,加快景区景点与周边精品民宿、休闲农业、健康养生、亲子研学等乡村文旅资源深度融合,以“旅游景区+文创资源+特色民宿”集群化互促互补、多点引流的模式,盘活旅游生态圈,创新形成乡村旅游品质发展的怀柔模式。
“文旅+游览环线”方面,积极发挥交旅融合的生态生金虹吸效应,依托区域交通网络提质升级带动沿线生态涵养、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等产业发展;以区域干线路网提升游客可达性,以绿道系统和生态环线串联文旅资源,以沟域支线主题性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景区“最后一公里”,加快构建“快进慢游”的交通网络体系,实现以文旅赋能交通转型、以交通激活文旅场景。
“消费新场景+文旅”方面,加大时尚消费品牌培育引进力度,创新发展沉浸式演艺活动,激发潮流体育消费新活力,打造一批景区、线路、赛事、路网于一体的体育旅游目的地,持续繁荣夜经济,建设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特色夜游项目,强化数字文旅消费,进一步增强旅游市场活力。
(四)规划布局
根据怀柔分区规划全域空间结构,突出区域山水格局特点,彰显地区文化价值,统筹全域文旅资源,构建“一核一枢纽、两带四环线”的文旅强区空间布局。其中:
优先发展“一核”雁栖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作为文旅强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梯次发展“一枢纽”白河湾文旅综合枢纽,培育成为北部山水资源的综合服务中心、链接城市中心地区的关键节点。
突出两条文化风景带,依托长城文化带,东融西合联动沿线文旅资源,形成历史文化底蕴与秀美山水风光交相辉映的长城游憩线路;依托燕山风情带,南引北联盘活带动北部山水资源,形成满乡风情、山水壮美的京北风景道。
差异化打造四条主题游览环线,提升文旅产业能级。依托怀柔科学城、雁栖湖景区,串联中影基地、红螺寺等资源,打造国际科技人文主题游环线;依托慕田峪长城、黄花城水长城,串联鹞子峪古堡、长城国际文化村等资源,打造长城文化深度体验游环线;依托青龙峡、云梦仙境等资源,打造山水休闲度假游环线;依托白河湾、喇叭沟门国家森林公园等资源,打造森林生态游环线。
二、重点任务
(一)核心带景行动
加快提升雁栖湖国际会都功能。持续服务保障好国家重大外事活动,形成“以会引会”良性循环。提升重大活动期间交通承载力,修缮雁栖湖南路、红雁路、靶场路,优化雁栖湖火车站通达路径,形成完整连续的会都“慢游”微循环。有序推动环湖资源整合,培育品牌汇集、品质高端、服务优质的商业服务体系,打造集商务会议、休闲娱乐、体育艺术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交往新空间。建设雁栖湖国际会议小镇,高水平推动现有场馆进行数字化智慧化绿色化改造、会议会展设备更新,高品质实施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周边配套设施提升项目,多点推进松秀园等七大组团建设,稳步提升雁栖岛等配套设施,提高顶级峰会接待能力。
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核心吸引物。加快实施雁栖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配套设施提升项目,整合提升雁栖湖、燕山余脉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构筑以文化体验、生态游览、山地运动、滨湖休闲等为主题的国际知名休闲、特色生态旅游目的地;完善夜景景观、建设水上交通微循环,构建“夜航畅游、亲水慢行、登山步道”景致各异、内涵丰富的游览线路。补充度假区体验功能,整合燕城古街、顶秀美泉商街、创新小镇等文旅资源,引进数字文旅创新业态,重点打造“漫游雁栖”沉浸式休闲旅游度假基地项目。稳步推进红螺湖、沙峪口水库等景区提质升级,与雁栖湖国际度假区综合打造京北国际生态休闲度假胜地。
网络式联动打造环湖文旅体验矩阵。以雁栖湖国家级度假区作为全域旅游发展“强引擎”,辐射带动周边景区提质升级,整合红螺文化、温阳文化、甘涧峪古建筑遗址群、范文程墓等历史文化资源,综合整治生存岛周边环境,提升灵慧山国家级生态景区知名度,打造红螺山前文化功能旅游区;推动神堂峪景区提质升级为雁栖不夜谷南部生态游憩体验区。以“景区+民宿”深度游方式,整体提升以芦庄村、东四村等为核心的红螺山前民宿集群、以官地村、石片村等为核心的神堂峪中医文化主题民宿集群。加快实施京郊最美风景线建设项目,推出会都慢享之旅、红螺祈福之旅等主题漫游线路,并提升沿线文旅配套设施。
(二)长城融景行动
全面建设“长城+传承样板”协同保护利用试行区。有序推进各项长城保护抢险修缮工程,继续实施箭扣长城修缮工程(五期),完成2024年市级长城抢险项目及慕田峪长城二期修缮工程,启动怀柔长城预防性保护工程;贯彻落实国家级示范样板工程,持续推进箭扣长城保护修缮及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建设;以无人机摄影测量、三维建模等技术方式,构建“源场景”箭扣修缮工程时序化的数字虚拟场景,助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
打造“山水相连·景城一体”的长城国家文旅大融合示范区。整合慕田峪、箭扣、黄花城水长城、响水湖等优质长城景区,以5A级标准统一建设集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长城国家文旅大融合示范区,加快实施箭扣长城景区建设项目;全线提升“万里长城”主题标识导览系统,为公众提供“可听可看可读可游”的全新体验;激发慕田峪长城景区活力,提升夜长城景观照明系统,打造多元数字博物馆、气模穹幕沉浸式体验项目;采取向导服务方式试点开放箭扣长城景区。重点深化“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怀柔段)建设,构建主线、支线和探访线路并行的开放式、廊道式的长城景观体验线路,差异化打造“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怀柔段骑行赛级道路提升(渤海镇段)、“塞外景江南风”戏水长城漫游线路、“斑斓画卷·慕田峪”骑行线路提升项目、箭扣国际精品线路项目等主题游线,并完善沿线文旅基础设施。
构建长城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为特色的长城游憩体验带。全面提升河防口古长城、明长城大水峪关、神堂峪关、梁根村东北口关等古长城的知名度。持续完善怀九河、怀沙河、沙河等流域生态带,打造蓝绿交织的长城文化主题滨水绿色风景带;推动黑坨山风景区与箭扣长城联动发展,推出“慕田峪—正北楼—箭扣—西大墙”风景道。完善庙上红色教育基地,加强鹞子峪和撞道口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质升级以北沟村、辛营村等为核心的长城国际文化村,以西水峪村、石湖峪村等为核心的九渡河精品民居博物馆,差异化打造西栅子箭扣长城文化村、长元堡文化博物馆、大水峪国际壁画村等长城主题民宿集群。
(三)科影入景行动
打造世界一流的“科学博物馆之城”。丰富博物馆体系,推动打造集展示与教育、科技与交流、收藏与制作、休闲与文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国家级综合性科学博物馆,适度开放相关科学设施,打造主题各异的类博物馆,积极推进与高校、院所、企业合作,推出系列科普教育课程,打造宜研宜游的科普研学基地。联动怀柔科学城、北京电影学院、星空小镇,拓展天文观测、天文科普、星空直播、夜空观赏、星空音乐节、电影之夜等星空游览活动,推动举办中国星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开通“星河浩瀚 科技筑梦”号科学公交专线,打造全国首列“流动中的科学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夜间展览,举办“博物馆奇妙夜”“每周图书馆日”等系列科普活动。
打造高品质的“来影都过周末”沉浸式文旅体验。推动中国影都文旅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建设怀柔科学城科幻文旅产业园项目;推动国家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部分开放,丰富游客文遗科普深度体验;盘活香水大街商业街区,引进复合书店、影视主题餐厅、网红咖啡等跨界融合业态打造影视文化休闲街区;支持鹿世界主题乐园打造集生态农场、研学体验、冰雪娱乐于一体的亲子休闲度假基地;发挥头部综艺流量引擎作用,推动光华视觉产业园、童牛影视小镇转型升级。重点打造“慢生活微旅游”旅游服务设施提升项目、“科技之光·强国之路”红色游、博物馆主题游、凤翔影视主题大道等科影融合精品线路。
培育科农文旅深度融合示范项目。盘活闲置厂房、村公产等资源,布局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沉浸式娱乐体验。提升安乐庄、郭庄、花园村等影都主题花海,打造影视田园旅游新体验。围绕大周各庄“衣食在周”“四时里田园”“雁栖生态水生荷花”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场景,推出一批科学田园研学项目。培育上王峪村“红色故事+非遗文化+休闲农业”研学基地、口头村“圣泉山水+景观稻田+民俗街区”度假区等创新型科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利用郊野公园、河道空间、滨水空间等优渥环境,打造“科学+影视+生态”融合的城市文化休闲空间。
(四)百景提升行动
打造链接南部、辐射中部、带动北部的文旅综合枢纽。支持琉璃庙镇按照4A级景区标准,推进全域旅游产业项目建设,打造北部文体农商康交融合发展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加快构建2条旅游快速通道、2条旅游环线、4条骑行走廊、4条登山步道的旅游交通体系,重点实施琉璃庙镇旅游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完善沿线旅游服务中心、骑行驿站等配套设施,规范建设全域旅游标识体系。完善白河湾和琉璃河亲水岸线、双文铺等民俗村及青石岭影视基地等配套设施,打造山水宿营度假区;提升老公营村粮仓公社、花筑云山中文旅综合体及龙泉峪蜜蜂小镇等配套设施,打造悠然乡居慢享区;提升崎峰山、西台子等森林资源及大河口红色旅游教育基地等景区品质,打造森林康养度假区;完善杨树下敛巧饭广场、石人沟亲子主题房车营地、二台子村智慧田园口袋农场等配套设施,打造亲子研学教育区。
促进山水“颜值”转化为旅游价值。推出“满乡风情·山水画廊”京北最美风景道(长哨营满族乡景观提升项目)、白桦谷生态环线建设项目、银河谷环线、111国道美食游线、二道河生态长廊等一批项目,盘活沿线山水资源,串联精品民宿集群,进一步打通“两山”转化通道释放发展“绿动能”。依托“北京最北星空最美”独特IP,充分发挥北部五镇星空资源优势,重点实施中国最美星空目的地旅游配套设施提升项目,打造集暗夜星空保护、星空科普观测、星空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星空旅游目的地。提升乡村旅游运营水平,推出雁栖镇、上王峪村等一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国家、市级乡村旅游重点镇村。践行平急两用战略,建设储备一批具有隔离、度假、远程办公等多功能的乡村民宿设施。
“一景一案”推动景区焕新。“微改精提”小切口助推区域内景区均达国家A级景区标准,支持云梦仙境、白桦林景区升级为4A级景区。重点实施雁栖湖景区提质升级项目、“长城国家文旅大融合示范区”之慕田峪长城景区活力提升项目、黄花城水长城提质升级项目、青龙峡景区提质升级项目、红螺山前文化功能旅游区之红螺寺景区提质升级项目,加大石门山、百泉山、濂泉响谷、燕山山脉中药文化博物馆等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提升接待能力,融合摩崖石刻非遗文化提升书画山景区品质。多措并举提升北部文旅资源发展能级,主题性打造以户外探险运营为主题的云蒙山国家探险公园,以矿业遗迹观光、科普研学为主题的国家矿山公园;以道德坑红色教育基地为核心,整合鸽子堂艺术露营基地、田园综合体、古树主题公园等文旅资源,打造宝山红色旅游示范片区建设项目;整合提质朝林酒店、百亩景观稻田、桑茶休憩园等项目,打造后安岭康养休闲度假基地。
(五)全域皆景行动
构建“快进慢游深体验”的交旅深度融合发展体系。深化节假日、平日交通需求分析,结合旅客实际需求,优化轨道交通站点接驳条件,科学配置公路交通停车设施;畅通外部交通系统,分流京密路日常出行客流;优化内部旅游交通路网结构,依托怀长路、怀黄路主干线,串联天北路北延一期、渤三路等路网,形成怀柔城区西部旅游主通道;连通G111国道、范崎路、慕莲路、北二路等路网,形成浅山区微循环通道;串联G355国道、大小黄塘路、喇碾路、庄喇路等路网,形成北部山区旅游通道;创新打造全国独一无二的“长城骑迹”彩虹路,构建“环山环水环行畅怀”的骑行赛级路网。提升沟域交通承载力打通微循环,主题性打造景区“最后一公里”。以“四有”[ 四有:即“有一个好的风景、有一条好的公路、有一个好的摄影、有一个好的故事”。]旅游公路为标准,加快实施神石路、八西路、慕田峪路、黄四路、兴阳路等景区周边路网提质升级;提升白河、汤河、天河等北部五镇沟域交通承载力,构建以山水文化、城郊野趣为特色,自驾游特色线路、自行车骑行道、森林古径、河边徒步道穿插并行的沿河休闲交通旅游综合体。
推动“设施即产品、设施即景观”的全域旅游风貌。构建观山水、观长城、观会都、观城市的观景体系,设置观景标识、观景设施和观景窗口,优化自然山水景观、标志性公共建筑及特色景观的视廊通道,加强对视廊通道两侧的城市形态与色彩管控,实现“处处是景、时时见景”的全域旅游风貌。构建区域旅游服务公共品牌,盘活村公产、现有驿站等存量设施,梯次打造集游客休憩、文化展示、景区体验、美食餐饮、农产品售卖、休闲露营、平急两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完善生态停车场、公共充电桩、卫生间、淋浴系统、智慧系统等配套设施,推动区级综合文化中心建设,优化怀柔南站、怀柔北站旅游服务功能,加快完善雁栖不夜谷、夜渤海、怀九河流域、白河峡谷等成熟沟域沿线旅游服务设施。紧抓慕莲路等重大项目建设机遇,以高端休闲旅游为主题,完善苇店村、马道峪等旅游服务节点功能,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六)消费火景行动
释放赛事经济“乘数效应”。以“一场赛带火一座城”变流量为留量,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消费”“跟着赛事去生活”的旅游新业态、产业新模式、消费新场景。打造具有怀柔特色的时尚潮流体育赛事原创IP,扩大长城马拉松、中国·雁栖湖桨板公开赛等品牌赛事活动的影响力,引进FLW世界户外钓鱼大赛等国内外知名垂钓路亚运动;依托山地生态资源优势组织徒步、越野跑,引进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赛;支持峡谷类景区景点推出冬季滑雪、夏季漂流、亲子研学、汽车露营等四季户外活动。创新发展“传统节庆+潮流赛事”,依托“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培育“村BA”“村超”。
形成“怀柔特色”主题文旅活动。以创意活动推动景区转型,依托景区优质资源丰富活动内涵,实现文旅双向互促。持续推进永不落幕的中国节,延展“怀柔国潮文化节”主题活动;以国际会展中心为依托,每周末举办音乐会、歌友会、音乐节、音乐集市等活动,打造殿堂级“城市音乐厅”;探索利用国际会都雁栖岛、怀柔科学城郊野公园、金隅兴发科技园等空间,引进潮流音乐节、演唱会,拓展户外演出新空间;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院所,举办“科学望远镜”系列科学讲堂,持续举办“书香怀柔”读书会活动。点亮夜经济,开展“雁栖湖夜游”“十一游园会”主题活动,支持慕田峪长城、水长城等开放夜游,打造长城露天电影、研学夜游、长城观星等文化活动。
推出高颜值有内涵的“舌尖上”新体验。“国潮”元素融进菜品、传统文化融入饮食体验,丰富“怀宴”品牌菜品;做优板栗、红肖梨、蓝莓、核桃等特色农产品品牌,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树底下村敛巧饭”、双文铺八宝养生宴、二台子村药膳美食宴等,打造“一村一宴”主题餐饮。持续举办“怀柔礼物”文创大赛,培育上王峪嵄落咖啡、河茵咖啡、YAN餐厅、好渔网红餐厅等一批“景区微元素”打卡地。
(七)运营强景行动
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探索“平台统筹—标准化产品—地接服务—目的地体验”的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以培育运营主体、创新运营机制、提高运营价值为突破口,助力区内旅游景区实现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统一。打响“怀山柔水”文旅品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辨识度高、感受度强、美誉度好、传播性广的全域旅游品牌。创新质量服务管理模式,探索建立旅游行业“首席质量官”“标杆服务员”制度;创新推出“文旅大咖说文旅”系列精品短视频,打造怀柔“文旅推荐官”,多渠道多方式宣传推介怀柔区文旅资源。
全面提升智慧旅游设施。持续推进区域内A级以上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各类重点旅游区域实现5G网络覆盖,引导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售票系统、景区道路及景区内部引导标识系统等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全域便利化支付,并试点进行适老化升级。动态完善怀柔全域旅游数字地图,利用新闻发布会等“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推介怀柔;培育5G互动直播、5G+AR直播等新营销手段,与携程、抖音、美团、小红书等OTA平台建设良好合作关系,拓宽“怀柔礼物”、旅游线路、景区酒店票务等销售渠道。
精准靶向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完善旅游市场一体化综合监管体系,推动实现“非现场监管”模式。开展“平急两用”应用场景分析,支持4A级以上景区率先开展试点示范建设。支持通过国有资本投资、专业团队运营等方式,打造一批高质量文旅产品供给;引进一批总部企业、“链主”企业、新型文旅企业,探索构建“票务系统联动+托管代运营服务”平台。试点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符合生态红线和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创新转换成可利用、可交易的旅游资源。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构建高位统筹、部门联动、上下协同、执行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健全市区两级联席会机制,“一盘棋”推动文旅强区建设。及时开展工作调度和研究会商,加强跨部门统筹协调和综合监管,推动解决旅游业发展重点难点堵点问题。
(二)加强资金支持
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各类资金,加大市级支持力度,用于完善怀柔区文旅基础设施建设。用好用足市级转移支付的各类产业引导资金,加大对重点文旅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优质头部企业、社会力量参与文旅强区规划建设,探索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投资运营模式,加快文旅产业资源和要素落地聚集。
(三)加强政策保障
密切跟踪对接国家级、市级在旅游消费、影视文化、会议会展、平急两用、绿道系统建设、百千工程等领域政策,不断完善文旅强区发展所需相关支持措施,根据旅游项目情况分类采取盘活措施,支持旅游企业盘活存量旅游项目与存量旅游资产。积极承接国家级、市级重大项目落地怀柔,争取创新政策在怀先行先试。
(四)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干部政策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积极培育引进文旅等相关领域名家人才,培养一批业务能力强的文旅创新型人才与复合型人才,不断壮大民宿等行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立重大项目人才引进机制,设立全域旅游专家库,鼓励在人才待遇、发展机会、融资扶持、住房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
(五)加强监督管理
建立文旅强区重大项目台账,建立工作机制,细化分解工作任务,责任落实到岗到人。定期开展督查、检查,确保实施效果。强化重点项目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及时解决瓶颈问题,推进行动计划有效贯彻和落实。
附件:怀柔区文旅强区行动计划重点项目线索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