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索引号]
  2. [成文日期] 2022-10-20
  3. [有效性] 现行有效
  4. [发布日期] 2022-10-20
  5. [发文字号] 〔〕
  6. [制发单位] 北京市怀柔区教育委员会
  7.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教育

北京市怀柔区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怀柔区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的通知

字号:        

各中小学、中心单位:

  为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统筹规划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系统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科学合理赋予学校课程自主权,按照《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的通知》(京教基二〔2022〕11号),区教委制定了《怀柔区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自2022—2023学年度开始施行,现印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有关工作要求,请一并贯彻落实。

  一是高度重视。学校要认真组织干部教师学习研究,做好新课程、新课标、新办法的校级培训,分学科制定培训计划,细化培训环节,注重培训实效性。

  二是规范落实。学校要研制本校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并按时间节点上报业务科室备案。学校要规范教学,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坚持把教材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依据,落实义务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基本规范和基本规程,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三是统筹实施。学校要加强课程统筹管理,做好新课程标准的研究,深化教学改革,分学科做好教学研究,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




北京市怀柔区教育委员会  

2022年10月20日   

     

怀柔区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旨在保障每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国民素质。义务教育课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反映时代特征,体现中国特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

  按照教育部、市教委相关要求,为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统筹规划、科学规范我区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培养目标

  义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有理想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学习伟大建党精神。努力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领会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懂得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理,初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明确人生发展方向,追求美好生活,能够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之中。

  (二)有本领

  乐学善学,勤于思考,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适应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具有学会学习的能力。乐于提问,敢于质疑,学会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自理自立,热爱劳动,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强身健体,健全人格,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和适合自身的运动技能,树立生命安全与健康意识,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具有抗挫折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向善尚美,富于想象,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初步的艺术鉴赏、表现能力。学会交往,善于沟通,具有基本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

  (三)有担当

  坚毅勇敢,自信自强,勤劳节俭,保持奋斗进取的精神状态。诚实守信,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具有社会主义民主观念与法治意识。孝亲敬长,团结友爱,热心公益,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积极为社会作力所能及的贡献。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珍爱生命,树立公共卫生意识与生态文明观念。具有维护民族团结,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的意识。关心时事,热爱和平,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推进“五育”并举,面向全体学生,打好发展基础。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加强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发展需求,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坚持统筹规划。一体化设计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统筹协调各实施环节,保障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体、一致、协调。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积极建设地方课程,严格规范校本课程。系统构建学校课程,加强学段衔接,学科配合,课内外学习有机融合。

  (三)坚持创新引领。立足具有首都特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以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巩固北京课程改革和“双减”工作成效,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探索全员、全学科、全过程育人路径,推进育人方式创新,全面促进提质增效。

  三、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别

  义务教育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以国家课程为主体,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补充。

  国家课程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开发、设置。所有学生必须按规定修习。

  地方课程由市教委统筹规划,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发,在全市部分年级开设,强化实践性、体验性、选择性。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北京丰富的科技、文化、教育等资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资源,服务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建设,促进学生认识家乡,涵养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综合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创新、学习科学、学科学法、媒介素养、国际理解、体育、美育等内容。

  校本课程由学校组织开发,向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要立足学校办学传统和培养目标,发挥特色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以多种课程形态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原则上由学生自主选择。

  (二)科目设置

  义务教育课程九年一贯设置,统一按“六三”学制安排。

  国家课程设置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有关科目开设要求如下。

  历史、地理在初中阶段开设。

  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起始年级为一年级。一至二年级使用地方课程学时,以听说为主。初中阶段开设外语,可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

  科学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初中阶段分科开设物理、化学、生物学)。

  信息科技在三至八年级独立开设。

  体育与健康在一至九年级开设,每天1学时,每学期至少安排室内课4学时。优先统筹使用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不足的在学校两周机动时间安排。

  书法在三至六年级开设,每周1学时。

  艺术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其中一至二年级包括唱游·音乐、造型·美术;三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相关内容;八至九年级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学生至少选择两项学习。构建以艺术课程为主体的美育一体化课程体系,小学高年级学段开始学习艺术史教育内容。

  劳动在一至九年级开设,每周1学时。

  综合实践活动在一至九年级开设,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每周1学时,可统筹集中安排,也可分散安排。

  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经验,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各门课程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学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专题教育融合到相关科目中,以渗透为主。

  班团队活动在一至九年级开展,每周不少于1学时,内容由学校安排。

  (三)教学时间

  每学年共39周。一至八年级新授课时间35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九年级新授课时间33周,第一学期复习考试时间1周,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3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合理安排学校作息时间,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不早于8:20,中学不早于8:00。

  一至二年级每周26学时,三至六年级每周30学时,七至九年级每周34学时。小学每学时按40分钟计算,初中每学时按45分钟计算。学校可以各年级周学时总时长为依据,根据学科特点、课程内容需要开展长短课。坚持零起点教学,加强幼小衔接,依据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发展需要,合理设计课程。

  四、课程标准落实与教材使用

  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区教委业务科室及教科研中心要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和课程实施等具体要求,研制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严格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做好区、校两级课程标准、教材、教学系统培训。

  业务科室及教科研中心要按规定做好各校国家课程旧教材过渡和新教材选用的监督与指导工作。整体规划教辅资料选用和课外读物审核,做好一二年级英语、信息科技、劳动等课程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地方课程教材育人价值和对国家教材的补充作用。

  五、课程实施要求

  (一)科学规划课程实施

  各校要准确落实国家课程要求,依据《怀柔区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立足实际制订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注重课程整体规划,做好各门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安排。

  (二)严格落实课程实施要求

  学校要加强课程管理,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课程门类。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坚持把教材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依据,落实义务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基本规范和基本规程,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三)持续深化教学改革

  坚持素养导向。围绕“为什么教”和“为谁教”,深刻理解课程育人价值,落实育人为本理念。准确把握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素养要求,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设定教学目标,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

  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推进综合学习。整体理解与把握学习目标,注重知识学习与价值教育有机融合,发挥每一个教学活动多方面的育人价值。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

  落实因材施教。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开展差异化教学,加强个别化指导,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明确目标、自主规划与自我监控,提高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发挥新技术的优势,探索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服务个性化学习。

  积极探索“互联网+基础教育”新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空中课堂、双师课堂和融合课堂建设,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拓展课堂教学边界,提升教学水平。

  (四)强化专业支持

  组织好两级培训。着力加强对课程整体育人、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等重难点的培训,强化核心素养落实。

  加强教科研指导。完善区校两级教研,利用市级平台,搭建教研大平台,建立教研、培训、教学数据库,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全面提高教研质量。区教科研中心要围绕核心素养、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等开展教学研究指导,要将工作重心落实在教育教学一线,形成在课程目标引领下的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格局。

  (五)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推进评价观念、方式方法改革,提升考试评价质量。

  更新教育评价观念。强化素养导向,注重对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倡导评价促进学习的理念,注重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能力,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习。严格遵守评价的伦理规范,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自尊心。

  提升考试评价质量。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增强日常考试评价的育人意识,注重伴随教学过程开展评价,捕捉学生有价值的表现,因时因事因人选择评价方式和手段,增强评价的适宜性、有效性。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增强针对性,丰富类型,合理安排难度,有效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优化试题结构,增强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提高试题信度与效度。

  (六)健全实施机制

  区教委统筹规划全区课程实施安排,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确保课程方案平稳有序落实。学校要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健全课程建设与实施机制,提升课程实施能力。

  开展课程实施监测和督导。区级将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监测,关注学生成长发展情况。开展课程实施督导,对义务教育课程保障、学校课程开设和教材使用情况进行督导,把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作为评价课程实施质量的参考指标,确保新课程落实。


  附件:怀柔区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附件

怀柔区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直接连接符 1        年级

九年学时总计

直接连接符 2学时

                        科目

道德与法治

2

2

2

2

2

2

2

2

2

626

语文

6

6

6

6

6

6

5

5

6

1948

书法



1

1

1

1


                       


数学

3

3

4

4

4

5

5

5

5

1320

外语

1(地方学时))

2(地方学时)

2

3

3

2

4

4

4

867

历史







2

2

2

206

地理







2

2


140

科学

1

1

2

2

2

2




350

物理








2

3

169

化学









3

99

生物







2

2


140

信息科技



1

1

1

1

1

1


210

体育与健康

4

4

3

3

3

3

3

3

3

1009

音乐

4

4

2

2

2

2

1

2

2

1046

美术

2

2

2

2

1

劳动

1

1

1

1

1

1

1

1

1

313

综合实践活动

1

1

1

1

1

1

1

1

1

313

地方课程

1

1

1

1

1

1

1

1

1

313

校本课程、班团队会等

其中,班团队活动每周不少于1学时

453

周学时总量

26

26

30

30

30

30

34

34

34

9522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