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区发改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聚焦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按照“五态”建设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紧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努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进展有序,圆满地完成了“十三五”时期各项任务,同时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一、过去五年重点指标完成情况(2017年至2021年)
过去五年,根据区政府折子工程确定的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我委主要统筹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建安投资、单位能耗、人口调控这5项指标。
1.地区生产总值:从2017年的285.8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96.6亿元,年均增长5.5%;2021年上半年,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4.3亿元,同比增长18.4%,增速排名全市第3,力争2021年全年完成增长6%左右的目标任务。
2.固定资产投资:2017年至2020年四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9%;2021年上半年,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0%,增速全市排名第1,预计2021年全年能够完成市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3.建安投资:2017年至2020年四年建安投资年均增长5.7%;2021年上半年,我区建安投资同比增长57.3%,增速全市排名第3,预计2021年全年能够完成市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2017年至2020年四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1.2%;2021年上半年,我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7.63%,预计2021年全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能够完成计划目标。
5.人口调控:从2017年的40.5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44.1万人,每年度均能完成市级下达的人口调控目标;预计2021年全年人口调控能够完成市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二、过去五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2017年至2021年)
(一)统筹全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一是积极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充分发挥区复工复产防控组办公室职能,及时制定区复工复产防控组总体工作方案、常态化防控工作方案和秋冬季防控方案等,督促各成员单位加强疫情防控执法检查,开展304家重点生产经营场所常态化环境检测工作,确保早发现、早阻断;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25个设施平台于2020年3月全部开复工,专班服务福田汽车等头部企业全产业链协同复产,监管的规上、规下企业复工率均为100%。做好稳价保供工作,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全区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价格平稳,2021年上半年,我区CPI降幅全市第一。加大政策纾困力度,2020年减税降费8.8亿元,为企业提供低息贷款5.92亿元,制定出台了《怀柔区支持中小微企业应对疫情影响保持平稳发展的实施细则》,减免房租2709万元。
二是多措并举稳经济增长。充分发挥区委财经委办公室职能,牵头制定年度《中共北京市怀柔区委财经委员会工作要点》,并统筹抓好任务落实。我委于2020年底首次建立了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支撑指标体系,压实各部门主体责任,全区“一盘棋”抓增长。坚持月监测季分析机制,共完成经济监测月报及季度经济运行分析44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发表了《国内外科学仪器产业发展态势及对怀柔区的启示》《张江科学城规划建设发展的经验借鉴》等38篇调研,为域发展建言献策。按照市级部署,制定印发了《中共北京市怀柔区委 怀柔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关于落实<北京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统筹各部门与市级对口部门对接,推动工作落实。统筹抓好经济体制改革,2017年-2020年完成31项改革任务,2021年的6项任务正在积极推进。
(二)统筹推进全区“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
坚持“开门编规划”,首次在网上征求人民群众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建议,多次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全区各部门的意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规划编制,高标准完成了《怀柔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目前《纲要》已正式发布,规划宣传工作已同步开展,截至目前,14个镇乡规划均公开发布,20余个重点及专项规划已公开发布。梳理谋划“十四五”时期重大项目534个,预计总投资3758亿元,以项目推动规划落实落地。
(三)统筹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审批服务
按照“建设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统筹建立了“3个100”项目库,建立了两办三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发挥发改委项目统领,规自分局规划引领,经济办、重大办“双轮驱动”,财政资金保障的五部门联动机制,夯实建设项目必要条件,助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用好“区发改联席会”机制,有效解决了档案馆选址等20余项问题。2017年-2021年上半年,共审批、核准、备案固定资产投资项目424个,涉及资金751亿元;共争取市政府固投项目189个,支持资金69.77亿元。其中,2020年市发改委一次过会审批了科院路、雁栖东二路等10条道路项目,创造了市发改委支持郊区项目的新高,积极推动了一零一中学怀柔校区扩建、怀柔医院二期扩建、区妇幼保健院迁建、北京电影学院新校区等近年重点配套项目建设。
(四)统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严格落实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以区委、区政府文件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实施意见>的工作方案》和工作台帐,共争取东城区横向转移资金3亿元,圆满完成年度考核任务。统筹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目前2020年项目主体已完工。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建立了节能形势分析会商机制,累计完成45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56家用能单位能源审计,3家企业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截至目前,我区集中供暖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100%,本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量6.95万吨标准煤,占全区能源消费总量的6%。在2016-2019年北京市节能考核工作中,怀柔区连续4年被评为优秀等级。
(五)统筹优化营商环境
统筹组织各部门开展政策宣传解读,共举办宣传培训973场,培训3.93万余人次。圆满完成了市级62项、区级74项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工作任务,提前完成了2021年营商环境4.0版政策改革任务涉及我区的71项任务,认真做好世行和国家优化营商环境评价工作。企业开办实现“即时办结”,深化应用“互联网+政务服务”,113个场景和事项实现区块链应用,建筑许可审批推行承诺制,简低项目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办结,积极推动“非接触式”办税,139项业务实现“全程网上办”。积极落实“亲清管家”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怀柔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立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工作方案》《怀柔区服务企业快速全响应工作机制》,共服务重点企业200余家,区领导及管家单位共走访企业997次,解决“亲清管家”企业诉求429项,“接诉即办”涉企诉求(237项)解决率100%。严格落实《怀柔区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政策》兑现工作,2017年-2019年共兑现456个项目奖励资金3.36亿元;2021年初审确定的182个项目已完成评审工作。
(六)统筹做好“七有”“五性”监测评价工作
以区政府办名义印发了《怀柔区“七有”“五性”工作方案》,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和工作目标。建立了“七有”“五性”工作台账,进一步压实责任,量化工作目标,补短板强弱项,目前13个领域33个具体指标中,27个指标实现年度量化,25个指标实现月度量化。巩固“七有”“五性”指标监测月报制度,将指标纳入“区接诉即办联席会”议题计划专题调度,截至目前,已专题调度了院前医疗急救呼叫满足率、一般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财政支出比例等10个指标。2019年、2020年,怀柔区“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总指数分别为93.18、93.66,分别排名全市第2、第1。截至2020年底,我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率、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市民服务热线“三率”评价等14个指标排名靠前。
(七)统筹推进“疏整促”专项行动
2017年以来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109家,整治无证无照经营492户,整治占道经营重点点位117个,整治提升背街小巷82条,实现“开墙打洞”“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实现“战略留白”临时绿化110.5公顷,实现“留白增绿”56.14公顷,升级改造商品交易市场6家,建设提升便民商业网点177个,建成1处面积82.79公顷的城市森林公园,完成6块小微绿地建设,建设老年餐桌86个,一般制造业提质1家,治理临时建筑9处,完成配建设施移交1处,拆除违法建设315.13万平方米,腾退土地603.69公顷。
(八)统筹推进支援合作以及与东城、海淀对接协作工作
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我区对口支援的三县两旗全部脱贫摘帽,全区1个集体、2名个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称号,我委获得了2019年度北京市扶贫协作组织工作奖。援受地主要领导实地对接37次,召开高层联谊会46次,互派党政干部71名,协助受援地区争取市级帮扶资金9.1亿元,提供区级帮扶资金4710万元,确定市、区帮扶项目272个。深入推进与海淀区、东城区对接协作。加强干部人才交流、生态项目共建、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共享、科技创新产业协作等多领域深入合作,利用恒兴嘉业孵化器平台引进优质企业19家,签订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学校(单位)6家,3家基层卫生服务中心与东城区建立了协作关系,打造了“前门+雁栖湖”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15家区直单位、14个镇乡和2个街道与海淀各对口单位签订了框架协议,10个镇乡街道与东城区建立结对共建关系,20个市级低收入村与20家东城驻区企业签订低收入帮扶协议。
三、未来五年目标和任务
(一)统筹做好经济稳增长
深入落实《北京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办法(试行)》,统筹压实各部门主体责任,稳步提升我区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水平。围绕符合原始创新承载区定位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培育高端仪器和传感器、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商业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数字经济,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融入“两区”“三平台”建设,积极发展科技、金融、文旅等现代服务业,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每年度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支撑指标体系,加强经济测算与调度,确保完成“十四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的目标。
(二)继续统筹固定资产投资
加强与市发改委等部门沟通衔接,积极争取项目政策及资金支持,做好项目审批服务工作。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发挥重大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力争“十四五”末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0亿元左右,为提前一年基本形成科学城城市框架提供保障。
(三)不断提升城市发展水平
持续做好每年度“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谋划相关工作,推进各项任务落实;按照市级下达的人口调控任务,做好人口调控工作。持续落实《关于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条例》,加快生态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区域生态承载力。继续有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持续节能降耗,不断提升能效水平,到2025年,全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148.70万吨标准煤以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1%以上。
(四)统筹推进“七有”“五性”工作
充分发挥牵头牵总作用,统筹做好全区“七有”“五性”监测评价工作,坚持以指标为导向,促进我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持续向好。紧盯市级发布的各年度监测评价结果,认真做好分析研究,查找民生领域短板弱项。以“工作台账”“工作月报”“调度会”等为基础,做好“七有”“五性”各领域指标的日常监测和协调工作。充分借助“接诉即办”联席会平台优势,协调解决指标推进过程中遇到的痛点难点问题。以重点项目为抓手,积极推进5家120急救站、第七幼儿园、镇乡敬老院改扩建等“十四五”时期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七有”“五性”各项指标改善。
四、2022年工作安排
(一)注重规划统筹,服务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一是持续加大我区“十四五”规划宣传力度,对照规划,科学制定年度计划任务,量化细化到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中。二是坚持月监测季分析工作机制,紧盯重点支撑指标,切实提高行业走势预判能力和预测精准度;密切关注我区市场主体、中小微企业运行情况,做好监测与预警,确保完成年度经济增长目标。
(二)紧盯项目调度,全力扩大有效投资。一是充分发挥“区发展改革联席会”调度机制,坚持五部门联动机制,夯实建设项目必要条件,助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二是采取“盯手续、盯开工、盯进度、盯纳统”的方式,紧盯项目动态跟进,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市级指标任务圆满完成。三是压实牵头单位主体责任,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时限,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加强审批部门主动服务项目单位意识,积极争取市级支持,同时确保项目应统尽统、及时纳统。
(三)加强沟通协调,全面做好审批服务工作。一是继续全力服务怀柔科学城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市发改委和怀柔科学城管委会沟通,做好怀柔科学城科技项目及重大产业项目的审批服务工作,及时为企业和项目单位申报资金需求,争取市级资金支持。二是继续服务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做好背街小巷精细化整治、乡村公路大修等项目审批工作,保障项目按计划实施。三是继续做好社会事业领域政府投资项目推进工作,协调推进一零一中学怀柔校区扩建、怀柔医院二期扩建、区妇幼保健院迁建、区综合文化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
(四)精准服务企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全面落实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营商环境5.0版政策,高标准做好世行、国家和市级优化营商环境评价相关工作。二是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围绕营商环境5.0版政策,采取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强化政策培训解读,为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政策获取渠道,切实提高政策知晓率,扩大政策覆盖范围。三是深入落实“亲清管家”服务企业工作,充分发挥区发改委“总管家”督导促进作用,主动加强“服务包”工作与高精尖产业促进、财源建设、企业上市等重点工作衔接,加强与财政、税务、企业登记等数据的共享,认真做好“服务包”扩容工作,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五)统筹“七有”“五性”,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统筹各责任单位加紧与市级部门对接,对指标调整变化情况、新指标测算方法等新工作内容了解透彻,动态掌握全市进展、排名情况,及时调整工作发力点。二是针对预计能够排在全市上游的指标,总结经验做法,保持领先优势。针对预计无法排在全市上游的指标,及时调度整改,遇到重点难点问题,提请“区接诉即办联席会”专题调度,督促责任单位积极整改,力争排名提升。
(六)纵深推进“疏整促”行动,不断提升人居环境。一是按照市级要求,做好新一轮“疏整促”专项行动谋划相关工作,推进2022年各项任务落实;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按照市级下达的人口调控任务,做好人口调控工作。二是持续落实《关于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条例》,抓好京津风沙源项目管理,积极推进沟域生态修复及道路基础设施等生态项目,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三是持续做好节能降耗工作,强化节能目标责任制考核,确保完成市级下达的能耗下降目标;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宣传引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此外,统筹做好区域合作和对口支援、京津冀协同发展、经济科技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动员、价格监测认证等工作,切实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