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下半年,我委坚持首善标准,将垃圾分类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抓手,持续完善垃圾分类全流程管理体系,以钉钉子精神和绣花功夫抓好工作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一)源头减量,筑牢垃圾治理“第一关”
1.推行“光盘行动”,遏制餐饮浪费。区商务局对区内重点餐饮企业积极开展“光盘行动”落实情况检查。联合区内大型商超及连锁餐饮门店,以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和分类减量为主题,开展互动实践等主题宣传活动百余场。通过现场宣传指导,督促餐饮企业引导消费者践行“光盘行动”,切实减少厨余垃圾产生。
2.推进计量收费,规范非居民垃圾管理。全区非居民生活垃圾产生单位、运输企业及所有运输车全部纳入市级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平台。结合区政府年度重点任务,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广泛宣传,同时指导非居民生活垃圾运输单位严格执行计量收费制度,做好相关工作。
3.推广上门回收,大件垃圾托底覆盖。各镇乡街确定大件垃圾上门回收托底服务单位,并将服务信息在区政府网站、小区(村)醒目位置公示,确保市民“有需可寻”。
(二)优化服务,织密分类治理“示范网”
1.强化日常监管,提升分类质量。全区垃圾分类桶站完成全面升级改造,并配备垃圾分类普法监督员。监督员在早晚投放高峰时段开展桶前值守,确保居民正确分类投放。此外,引入第三方专业检查力量,与区城管执法部门联动,对居住小区、行政村、社会单位开展全覆盖专项执法检查,形成严密监管网络。
2.发挥示范效应,引领全域提升。各部门协同发力,截止2024年底,全区16个镇乡街道全部建成北京市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市级垃圾分类示范居住小区、村160个,达标居住小区、村363个。区委社会工作部、团区委、文明办、区住建委、区教委、区交通局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持续巩固创建成果,形成“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的良好局面。
3.完善体系建设,补齐设施短板。全力推进北京首座正式供地的现代化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建设,2024年完成竣工验收和分拣设备安装调试,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供坚实硬件支撑。
(三)精准管控,夯实垃圾分类“根基石”
1.开展专题培训引导让群众看得到。明确厨余垃圾不强制破袋投放,通过桶站温馨提示、普法监督员面对面告知等方式,让市民知晓政策、便捷分类投放。
2.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让群众能监督。公开举报电话,严格落实“不分类不收运、不分类不处置”制度。前端收运单位对桶车对接点垃圾分类质量进行检查,末端处置单位对进场垃圾分类质量进行检查,不合格予以退回。区城市管理委与区城管执法局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以监管通知单等形式督促属地落实整改。
3.开展敲门入户宣传让群众可参与。以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和《条例》实施周年为契机,明确每月宣传主题,要求各镇乡街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垃圾分类教育基地参观活动。通过敲门入户、问卷调查、集中宣传等形式,实现居住小区、村入户宣传全覆盖。
三、下一步工作
(一)强化生活垃圾桶站管理。依据检查结果建立薄弱小区(村)台账,落实销账制度。同时督促物业、社区(村)做好分类设施建设与维护。严格执行普法监督员奖惩机制,确保桶前值守,非值守时段加强巡查整改。
(二)推进资源回收便民服务。深化大件垃圾上门收运,开展集中投放、交投日活动;加快探索“国企主导+市场化运作”模式,推动再生资源分拣中心运营,同步清理违规回收站点,严控新增场站审批。
(三)压实垃圾收运处理责任。完善分类管理责任人台账,督促非居民单位完成排放登记;监督清运企业维护硬件设施,并联合城管执法局督促清运企业落实“不分类不收运、不分类不处置”制度。
(四)深化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进社区”活动,整合志愿服务资源,形成常态长效宣传机制;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期间,按市级部署制定计划,组织各方协同做好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