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区“三带三促一规范”做优生活垃圾分类擦亮“生态文明城”底色
自新版《北京市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怀柔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推进会进行研究部署,以“进一步促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为目标,牢固树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通过明确“十类场所十类指引”,开展“体制内带动体制外单位,促面上齐响应;行业管理部门带动行管企业、单位,促线上齐规范;党员领导干部带动身边群众,促点上齐参与;规范提升生活垃圾管理,促问题速整改”的“三带三促一规范”生活垃圾分类源头规范提升专项行动,引导垃圾分类新时尚的习惯养成,有效提升厨余垃圾、大件和装修垃圾管理效能,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提升城市生活环境品质。
一、体制内带动体制外单位,“五有五一”助示范引领
根据《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任务目标》与区域实际,研究出台《怀柔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行动方案》,要求全区党政机关将垃圾分类作为“一把手”工程,做到“五有”,即:有方案、有部署、有承诺、有行动、有效果。并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垃圾分类专题会商、情况通报、经验交流等工作,推动本级机关及所属单位垃圾分类工作落实。在垃圾分类宣传动员方面,要求各单位“五个一”,即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垃圾分类专题知识讲座或相关培训;每半年至少开展一次集中报道,展示工作风采,彰显怀柔特色;每半年更新一次单位内部垃圾分类海报、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媒介宣传内容;每年年初组织本级机关及所属单位干部职工及家庭成员签署一次生活垃圾分类承诺书。同时,积极开展“光盘行动”,根据《北京市党政机关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目录》要求,倡导绿色办公,推广可循环利用物品。
二、行管部门带动行管单位,“十类指引”助全域推进
依据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创新制定《怀柔区十类行业垃圾分类指引》,明确党政机关、民俗民宿、施工工地、“七小”场所、公园园林、交通枢纽等十类行业垃圾分类标准、分类收集容器设置和四品类垃圾收运合同规范管理。同时将垃圾分类的条例、知识、制度、责任、自查问题台账等汇编成册,制作12000份风琴夹发放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社会单位等责任主体,作为常备对标整改材料。其中,自查问题台账主要内容包括氛围营造、制度建设、垃圾投放点设置、规范收运四大项及上百个细化指标。各行业管理部门和属地政府依据台账每日开展垃圾分类自查,对已达标的分类设施进行全面体检,查漏补缺。对垃圾分类履责不到位、分类设施建设进度缓慢单位进行约谈,自查问题台账定期上报区指挥部办公室,实现垃圾分类工作高质高效运行。
三、党员干部带动身边群众,“精准发力”助全民参与
开展“垃圾分类我带头,楼门分类我带动”主体实践活动,发动3万名在职党员以自身所住楼门院为单位开展入户回访,累计入户回访163193户,实现村居全覆盖。并梳理居民反映意见建议6129条,总结3大项12类共性问题。对顽固不参与或分类不准确的居民,利用“老街坊”睦邻机制“点对点”精准指导;对不履行职责的物业企业等个体,以及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依托“九度”社区建设,由社区邀请区级相关部门,现场“吹哨”解决。此外,依托生活垃圾排放登记系统,探索建立“桶前值守”微信小程序系统平台,兼具“值守打卡、日常检查、问题整改”三大功能。其中,日常检查项涵盖桶站及环境卫生、硬件设备维护等七项内容。值守人员对日常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可“一键上报”,系统自动派单至相关部门进行整改。区级生活垃圾排放登记系统动态显示每日值守人员上岗、日常检查量、问题整改量等情况,有效链接线上精细管理、线下基层治理,提升生活垃圾分类相关问题的响应速度。
四、规范提升生活垃圾管理,“双向发力”助问题解决
依据《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北京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规定》文件精神,针对12345热线群众诉求集中的“垃圾清运不及时”问题,出台《怀柔区关于进一步规范提升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成立怀柔区规范提升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管理工作组,下设生活垃圾规范提升、建筑垃圾规范整治2个专班。其中,生活垃圾规范提升专班,按照“城区每日清运2次,村镇每日清运1次”的标准,进一步规范桶站设置布局,合理配置垃圾桶品种数量,科学调配清运力量,推动沿街垃圾桶进小区、进楼院、进门店,确保桶站及周边环境干净整洁;建筑垃圾规范整治专班负责督促居住小区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制定居民装饰装修房屋产生的建筑垃圾治理方案,各项目建设单位制定施工现场的建筑垃圾处理方案,签订收集运输处置服务合同。同时加大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检查执法力度和违法违规车辆的追根溯源查处力度。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场的精细化管理,及时清理处置临时倾倒的建筑垃圾。目前,12345热线生活垃圾分类相关群众诉求量已从2021年3月份268件,降至8月份60件,问题整治效果明显。
怀柔区城市管理委员会
2021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