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区经济和信息化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安排

日期:2022-03-03 09:35    来源:怀柔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1年以来,在市经信局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怀柔区经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紧紧围绕加快建设以科学城为统领的“1+3”融合发展新格局,紧盯重大项目建设、重点任务落实,构建我区产业发展,创新生态,确保了工业经济和信息化事业的新发展。
  全年规上工业实现总产值605.1亿元,同比下降11.8%,比2019年增长7.0%。虽然产值下降,但是工业为全区GDP和财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工业安置就业3.1万人,2021完成税收27.9亿元,同比增长7.3%,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0.0%左右,居各行业之首。从全市情况来看,我区产值总量在全市16个区中均位列第8位,从生态涵养区看,我区产值总量稳居第一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势良好,成为拉动GDP增长的新驱动力,全年完成营业收入100亿元,同比增长40%,超额完成市级增长目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20.4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目标的113.5%,其中完成建安投资8.2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目标的68.6%。 
  一、2021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抓好疫情防控,筑牢经济发展屏障
  始终坚持将疫情防控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严格履行行业主管职责,不折不扣落实“四方责任”,不断按照新形势、新要求,优化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职能,先后三次修订《怀柔区经济和信息化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及疫苗接种保障工作方案》,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维护供应链稳定,帮助10家工业企业即时办理进出京车辆转运调拨证明44个,为企业应急物资运转提供通行便利,确保企业疫情期间正常生产。做好工业和信息产业领域重点企业疫苗接种组织工作,组织248家企业24062人进行疫苗接种。
  做好大数据精准防疫和科技防疫工作,在全市率先搭建区级智慧社区防疫平台,实现居民进出社区实时比对健康宝数据。持续优化社区科技防疫建设,保障隔离点、疫苗接种点信息化技术支持,完成区内16个疫苗接种点、12个流动队、15个疫苗存放点接入273路视频监控、35个传感器,实现疫苗接种指挥调度平台的实时监测;完成区内7个隔离点技防设备保障工作,累计完成境外人员入境信息采集503人。上线“怀柔通” 移动端公务版和领导版“疫情防控”平台,第一时间掌握企业生产、返京人员健康等情况。依托怀柔通APP在怀柔五个景区设置周一至周五景区门票5折、周末及节假日门票7折的优惠,累计通过身份证扫描提供优惠门票1061张。
  (二)创新工作机制体制,产业布局和空间规划同步推进
  一是顶层设计日益优化。修订《怀柔区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政策》,高质量编制《“十四五”时期怀柔区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十四五”时期怀柔区信息化建设行动计划》。启动怀柔产业发展规划,《中关村示范区怀柔园绿色发展五年行动分方案》编制工作,统筹建立怀柔产业规划体系,加快推进庙城、北房、桥梓等产业园区规划,初步形成《怀柔区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年-2035年)》阶段性成果,明确全区产业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发展定位和重点任务。推进怀柔科学城产业转化示范区、北房能源材料产业园、庙城汽车产业园等纳入中关村怀柔园范围。
  二是加快硬科技孵化器建设。按照先聚集再聚焦的原则,抓紧布局怀柔科学城产业转化示范区、有色金属新材料科创园、长城海纳加速器等科技创新空间,释放产业集聚效应。37家企业和机构入驻有研科创园,33家企业和机入驻构国科大产研院、“国科雁栖”科创沙龙成功举办3期,长城海纳加速器确定入驻海创产研院、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项目13家,明确入驻意向项目6家,机械研究总院落地企业2家,创业黑马科创加速总部基地完成注册企业57家。
  三是传统产业持续赋能。雷力海洋集团总部迁址落户怀柔,工业企业技改升级积极推进,完成2020年19个技改项目评审,涉及投资4亿元。征集2021年技改投资项目14个,计划完成投资12.8亿元,全年实际完成11.9亿元。持续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累计培育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3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总部型企业23家、瞪羚企业36家、市级技术中心14家,市级外资研发中心1家,北京市智能制造标杆企业3家。
  (三)开创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发展新起点
  一是明确发展思路。开展外出考察和走访调研 70 余次、专题研究 120 余次,聘请德勤、波士顿、赛迪等专业咨询研究产业规划,确立“先聚集再聚焦”的工作思路,建立“头部企业+科学装置”“技术经理人+工程师”“资本+园区”“领军人才+政策”和“全球市场+创新基金+监管特区”的“4+1”产业发展路径。
  二是争取政策支持。北京市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发展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从鼓励应用基础研究、加快成果转化应用、支持企业集聚发展、吸引创新人才集聚、鼓励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全链条支持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发展。怀柔仪器公司列入国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名录;先进 MEMS 工艺设计与服务等 3 家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组建方案获批;怀柔科学城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支持项目 72 个、资金3 亿元;与科技部评估中心、市知识产权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仪器和传感器领域专利池。
  三是吸引产业集聚。制定实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 53 项重点任务落实;中科院半导体所、清华大电子系、京仪集团、海创微芯、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即将入区;筛选对接欧波同、赛默飞、爱德华等 40 余家头部企业,遴选跟踪 60 个具备转化能力研发团队和 60个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研究团队,梳理 134 项科研成果和105 个在怀转化成果,93 家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企业在怀落地;首届雁栖湖科学仪器和传感器论坛成功举办。
  (四)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加强顶层设计,编制印发《“十四五”时期怀柔区信息化建设行动计划》,完成129个(市级年度任务129个)5G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怀柔科学城核心区、杨宋影视城周边、怀柔通怀路和京沈高铁沿线全覆盖。加快数字科学城建设,研究制定《数字科学城建设方案》、《数字科学城建设专班建议方案》、《数字科学城重点项目清单》。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审批管理流程,编制《怀柔区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审批管理细则》,受理审批怀柔区应急视频会议系统建设、森林防火视频综合管理平台等项目备案36个。做好大型活动通信保障工作,成立怀柔区重大活动及冬奥会冬残奥会通信保障领导体系,编制专项工作方案,圆满完成两会、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嘉年华等重大活动通信安全保障工作。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信用承诺、分级分类监管、信用奖惩、信用修复等一批信用制度,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怀柔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及重点任务分工、《2021年北京市怀柔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点工作任务》等。印发《关于深入开展街道和乡镇政务诚信建设的通知》,推动属地开展“五进”系列“诚信建设万里行”宣传教育活动。印发《关于印发经营者准入前诚信教育工作指引的通知》,牵头各行业部门制定市场主体应知应会和诚信教育相关材料。持续优化社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归集整合区级信用信息38855条,信用怀柔网站累计访问量达209183次,信用信息被广泛应用于市场准入、行政审批、项目招投标等领域。
  (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水平再上新台阶
  完善企业服务机制,制定《怀柔区经信局关于“亲清管家”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定制“个性化”服务清单,关注企业痛点,聚焦问题解决。对接协调“亲清管家”企业、创新主体人才子女入园入学需求120个,办结12345接诉即办工单160件。完成中关村高新企业认定及复核135家,其中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做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检查生产经营单位和施工现场1080家次,发现问题隐患1428项,下达整改通知单765份;聘请专家指导企业安全生产267家次,发现隐患1372条。坚持常态化环保巡查检查,启动实施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4次,监督指导企业严格落实限产减排措施。
  做好中小企业服务,印发《怀柔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受理完成2020年度74个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支持项目材料收集初审、第三方审核、实地走访工作。通过政银平台,帮助100余家企业融资约13亿元,开展政银企对接30余次,超计划完成任务。印发《怀柔区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有关工作实施方案》,受理、核查我区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事项3项。举办“2021年北京中小企业精准帮扶专场招聘会”,筛选市区重点企业50余家到场招聘,提供工作岗位400余个,现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200余人。加强中小企业培训力度,组织开展中小企业培训会12期,累计参会企业252家次、600人次。举办“创客北京2021”创新创业大赛怀柔赛区,共征集17家参赛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产业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发展新动能需要加快培育。二是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制造业比重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三是产业基础能力有待提升,产业创新突破不够快。四是大数据治理能力和应用水平还跟不上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发展需求,社会信用改善营商环境的重要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
  三、2022年工作安排
  (一)以规划为先导,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同步推进产业规划与空间规划。在积极推进落实中关村怀柔园扩区的基础上,以高精尖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赋能为重点,加快推进老城区、庙城、北房、桥梓等产业园区规划,统筹建立全区产业规划体系,明确产业发展目标、重点项目和产业落位,实现空间规划与产业规划同步推进、同步落实。
  二是大力推进“两区”建设。发挥“两区”建设对产业发展的拉动效应,紧盯“两区”建设任务清单新进展,做好项目调度服务。夯实经济办统筹职能,持续“抓统筹、抓重点、抓系统”,着力“促开工、促竣工、促达产”,促进全区产业发展“一盘棋”。进一步挖掘“两区”建设政策资源优势,积极争取上位政策资源支持,重点关注外企外贸等,进一步激发政策集成的“怀柔优势”,打造国际开放产业园区。
  三是保持工业经济总体稳定。受行业市场需求变化、产业升级以及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预计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同比下降10%,规模降至640亿左右。规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8.0%。福田预计实现产值310亿元,同比下降15%,影响规模工业下滑7.5个百分点。在积极应对方面,我们将加强重点经济指标监测预警分析,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两手抓、两手硬,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特别是加大福田等重点企业运行调度,督促企业按计划组织生产,尽全力确保全区经济态势良好,完成市级层面下达的指标任务。
  (二)以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为牵引,引领高精尖产业有序发展
  一是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总体要求,研究制定《怀柔区高精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依托区经济工作联席会,统筹四大区属国有企业深化高精尖产业服务,打造以高端科学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为引领,新能源材料、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科技服务业深度融合的“1+4+X”产业体系。
  二是培育壮大仪器传感器产业集群。抓好《北京市关于大力支持怀柔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出台落实,引进培养一批龙头仪器和“单项冠军”企业。继续完善“头部企业+科学装置”发展模式,加快推进“1+1+N”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推进清华大学电子系光电传感器平台、中科院半导体所中试研发基地、海创微芯MEMS中试平台以及国科科仪项目启动建设,着力打造世界级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先导区。
  三是推进应用场景示范区建设。用好“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密切关注市级部门榜单发布,鼓励企业争先进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强与市级、国家部委级的资源对接,力争将怀柔作为首批应用场景试点示范,探索新兴技术应用示范场景。特别是制定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应用场景清单,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场景应用,打造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应用场景示范区。
  四是着力提高全产业链水平。加强与赛迪等高端智库合作,全面梳理政策资源和产业资源。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怀柔科学传播与成果转化中心、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等机构开展合作,围绕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新能源材料等产业开展科研及转化,将科创、学术、产业资源注入怀柔,提供产业咨询、专家评审、项目落地、准入评价等全要素支撑,全面提升高精尖产业链发展水平。
  (三)加快硬科技加速器建设,释放创新要素“磁场”效应
  一是推动各类创新载体落地建设。聚焦硬科技产业发展,强化“三城一区”协同联系,用好市院合作、校地共建、央地协同等机制,合作共建一批创新中心、创业平台、硬科技孵化器和加速器等科创载体,特别是全力推进长城海纳加速器和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怀柔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力争年内取得突破性成果。
  二是鼓励现有创新空间释放活力。鼓励利用工业腾退空间、老旧厂房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相关创新服务。继续推进金隅兴发地块科研楼及附属设施项目,加快数学应用研究院和德勤大学项目建成使用。继续对接服务福田一工厂城市更新示范项目、海创硬科技产业园、有色金属新材料科创园等科技创新空间入驻企业,充分发挥创业黑马等孵化平台作用,促进更多孵化成果落地。
  三是强化创新项目储备。对各类创新主体实施空间资源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围绕产业定位方向、总面积、已入驻企业数量、可利用面积、洽商主体等,加强项目储备库建设。发挥好区属国企的支撑平台作用,稳社会投资、保产业空间、强项目储备。同时,利用梳理“十四五”期间重点项目的契机,进一步明确海创微芯、延锋海纳川等2022年重点创新项目,压茬推进、做好储备。
  (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传统产业赋能升级
  一是实施传统产业赋能升级。研究起草《怀柔区传统产业赋能策略研究》,依托科学大装置建设契机,明确产业赋能路径,通过科技渗透、合作融合等方式助现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龙头企业与怀柔科学城中科院纳米所、有研集团等研发机构合作,以福田戴姆勒重卡H6、红星厂区升级改造等重点项目为依托,推动产业数字化赋能。
  二是探索发展数字经济“怀柔模式”。结合怀柔区位特点和产业优势,启动《怀柔区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工作。研究出台“怀柔特制”的数字经济发展政策,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绿色工厂等标杆企业,吸引信创企业入驻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五)加快信息化建设,助力构建新型城市形态
  一是统筹全区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政务数据资源整合,打通行业部门间信息壁垒,提高信息利用效率。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加强对住宅小区及室内环境的信号覆盖。大力推进科学城内5G建设,实现科学城全域连续覆盖,以新基建为科学城搭建网络“高速公路”。
  二是推进数字化手段赋能城市治理。全力推进数字科学城建设,研究制定数字科学城总体规划方案,做好顶层设计。继续完善怀柔通APP功能,推进党政办公平台国产化改造和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优化社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提升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水平。
  (六)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企业水平
  一是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落实行业主管部门职责,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大企业金融帮扶、资金扶持等支持力度,为企业协调解决受疫情影响的物资、人力、仓库等问题,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疫情防控智慧化管理水平。
  二是深入落实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和“亲清管家”服务机制。主动对接服务企业,畅通企业诉求通道,加强重点企业服务力度。巩固发展税源建设,狠抓扶持政策落实,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稳定企业在怀投资发展信心。
  二是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潜力。充分利用好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资源优势,引入工业化企服模式,扎实做好高新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工作,高质量开展“创客北京创新创业大赛”,营造浓厚创业氛围。

责任编辑:政办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