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坚持把疫情防控和师生生命健康放在首位,统筹处理好疫情防控与教育教学关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现就2020年春季学期中小学课程安排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安排。坚持“五育并举”,客观分析疫情影响下中小学课程教学实际,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统筹线上教学、在校教学和校外弹性教学(居家),科学均衡安排各类课程学习时间。坚持以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底线,围绕核心素养,完成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任务。
2.优化课程设置。整合课程类型,打破专题教育、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边界,科学整合课程。整合跨学科内容,在综合实践、学科实践、劳动教育、德育活动、体育锻炼、艺术素养培育方面,跨学科整合内容。整合学科内容,以大概念、大单元、任务群为基本形式进行整合,突出基础、主干和核心课程内容,确保实现学科育人目标。
3.加强分类指导。统筹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学段、区分毕业年级和非毕业年级、兼顾教学节奏与考试安排,形成既统筹又灵活的课程教学安排。统一线上教学、在校教学与校外弹性教学中教师工作规范和工作量认定考核。
二、教学时间
1.本学期教学时间包括线上、在校和校外弹性三部分,三部分统筹协调、相互配合、各有侧重,共同完成本学期课程教学任务。
2.按照《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北京市普通高中2018级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的课程安排指导意见》《北京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度学校校历》,本学期自2月17日至7月12日。2月17日至4月12日共8周,实施线上教学、校外弹性教学。4月13至7月12日共13周,主要包括线上教学、在校教学和校外弹性教学时间12周,复习考试及学校机动时间1周。
3.线上教学、在校教学的周学时,义务教育阶段仍为《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规定周学时;普通高中阶段在《北京市普通高中2018级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的课程安排指导意见》规定周学时的基础上,每天增加1学时(每学时45分钟)。
4.课程实施中,在保证线上教学、在校教学规定学时总量不变前提下,学校可结合实际,探索线上线下学时前后增减互补、学科内容调整前后互补的教学安排,开展大小课及长短学时结合的教学实践。
三、课程安排
1.线上教学、在校教学时间主要安排国家规定的学科基础课程、普通高中必修课程中基础骨干核心内容,具体参照课程设置表(附后)。校外弹性教学时间主要安排学科拓展、预习、练习、作业、复习,以及技术、体艺、劳动课程及相关活动课程内容,具体由各区指导学校灵活安排。
2.义务教育学科实践活动,各学段综合实践活动、部分学科实验等,建议安排在校外弹性教学时间。
3.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普通高中选修课程,主要通过校外弹性教学时间,或以主题课程、综合课程形式完成,保证学生获得规定学分。
4.义务教育九年级、高三年级原则上按《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北京市普通高中2017 级课程实施指导意见》执行。
四、组织实施
1.强化组织领导。按照市级统筹、区级主责和学校具体落实的分工,各区各校要按照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制定区级实施方案和学校实施计划,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课时,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要按照《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根据学情教情变化灵活优化调整教学。
2.因地制宜实施。各区各校要摸底诊断学生居家学习情况,精确分析学情,合理把握教学进度,做到教学内容适量、教学时长适当,提高作业设计质量,防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利用好校外弹性学习、线上学习形式。督促学生适当进行室内体育锻炼、积极参与家务劳动。第一时间组织开展疫情防控知识教育、心理健康辅导。
3.共享课程资源。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结合实际用好北京数字学校等线上教育平台。鼓励各区各校因地制宜,科学选用线上教育资源,鼓励区域校际课程共享、线上课程修习、学习社区建设,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4.强化教研指导。市区教研科研部门要围绕疫情期间课程实施重点难点问题,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家庭环境差异、网络环境等因素,加强教研支持,努力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为学校提供具体指导、典型案例和专业咨询。学校要健全校本教研制度,支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