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区教育委员会2020年工作总结

日期:2021-01-25 12:16    来源:北京市怀柔区教育委员会

  202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区人大、区政协的关心指导下,区教委按照全市教育发展总体部署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推动各类教育发展,主动融入以科学城为统领的“1+3”发展新格局,以办好人民满意的优质均衡教育为目标,持续深入落实各项改革举措,积极推动怀柔教育事业发展和质量提升。

  一、统筹布局城乡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推进落实

  加强顶层设计,做好面向2035基础教育设施规划编制工作。以满足学位需求,全面提升怀柔区整体教育质量为出发点,加强一体化办学,着力打造一批高质量学校。针对老城区幼儿园和小学学位紧缺情况,拟新增第七小学和第五幼儿园建设,在01-03街区新建9所幼儿园、4所小学、1所中学。结合山区面积广、分布散的现状特点,以及北部山区镇乡初中合并至汤河口镇的背景,重点提高汤河口中学设施配建标准;强化科学城教育配套建设,提升优质教育和国际教育服务能力。同时完成全区“十四五”时期教育专项规划编制。

  (二)教育资源结构及布局不断优化

  适应教育改革发展,调整第一中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红螺寺中学为完全中学,将原九渡河镇中心小学的九渡河分址、黄花城分址以及九渡河中学调整成立九年一贯制的九渡河学校。第三小学实行一校多址办学,除府前街主校区外,将原第四中学校址作为第三小学分校,招收小学一年级6个班。2020年暑期后第四中学停止初一招生,安排其生源到第二中学就读。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怀柔分校继续扩班增加学位供给160座。2020年累计新增小学学位470余座,有效缓解城区小学的入学压力。启用杨宋镇中心幼儿园、怡安园小区配套青苗幼儿园增加学前教育学位690座。完成二十一世纪实验幼儿园转普工作。三是及时拨付生均定额补助,确保非教育部门普惠性幼儿园教师工资按时发放和各项防疫工作有序开展。进一步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妥善处理好农村与城市的关系,以及科学城和怀柔新城的关系,结合山区镇乡人口分布和学校办学规模实际,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

  (三)“100·365”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按照怀柔科学城2020年“100·365”科学行动计划,怀柔区教委主动协调和对接市、区两级相关部门确保项目顺利推进。目前,一零一中学怀柔分校北区宿舍楼已投入使用,北京第三实验学校、科学城国际学校、国际人才社区幼儿园、中关村一小怀柔分校新址和第七小学均已确定选址,现正在积极推进承办校对接和研提相关设计方案。宝山中学新建工程已经完成室内外装修工程。北京市怀柔区青苗怡安园幼儿园9月已正式开园。

  (四)一体化办学工作持续深化

  九渡河镇中心小学与北京十一学校实现一体化办学,全区一体化办学已达到8所,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制定了《怀柔区城乡一体化办学模式和管理办法》,配套出台《一体化办学专项资金管理规定》,推动一体化分校与总校在管理、资源、课程、培训、文化等多方面实现融合发展、同频共振。一是管理机制一体化,一零一中学怀柔校区等校与总校在管理体制上一一对接,使总校的先进办学理念能在怀柔校区快速转化为教育实践。二是课程资源配置一体化,共享海淀区等市区总校空中课堂直播资源和同步线上微课资源。三是教科研一体化,区教科研中心与海淀教师进修学校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实现了在教材选用、考试(测试)命题内容、时间安排及试卷分析等方面的统一,并借助网络平台开展集体备课和教研培训。四是打造校园文化特色,结合本土实际对接总校科技、文化资源,打造学校特色。北京十一学校九渡河小学改革实践得到蔡奇等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注,被各级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

  二、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教育质量提升导向更加鲜明

  (一)学生德育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突出德育实效,创新教育方式,通过“四爱一孝”“网上祭英烈”“创森应知应会”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了《怀柔区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有效衔接的原则,规划学段德育目标、实施内容与具体要求,推进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加强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探索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科学设置劳动课程。制定了垃圾分类工作方案、工作指引和年度计划等文件,教育系统共有120余个基层单位和5万余名师生员工参与,开展专题教育活动1024次、征集垃圾分类作品8000余件,通过张贴宣传画、致家长一封信、问卷答题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教育,学生发挥“小手拉大手”作用,带动全家开展垃圾分类。

  (二)教育质量提升导向更加强化

  指导各学校认真落实《北京市关于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意见》《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中小学课程改革、学生培优、教科研支持中小学改革等项目,优化学校管理,提高各学段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强对各中小学落实教学管理相关文件精神的督导检查,以及教学常规管理的检查,提高教科研中心教学视导的实效性,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抓好教学质量提升。同时以提升教育质量为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督导。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20年中考我区高分段人数比例较2019年有较大提高,在五个生态涵养区中排名靠前,在全市各区排名达到了中位偏上水平。

  (三)创新教育特色发展

  积极构建创新型开放式现代教育体系,注重学生素质培养,不断强化学生科技、体育、艺术教育,积极探索教育跨越发展。在科技方面,充分发挥国科大、中科院科研院所、科学城高新技术企业在专家、实验室等方面资源优势,为全区中小学配齐科技副校长,开展金鹏科技论坛、科学建议奖、STEAM+科技创新挑战赛、观鸟比赛、青少年未来工程师大赛、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等近20项科技项目,打造科技教育特色,涌现出怀柔一中、庙城学校、渤海小学等一批市级科技特色校。2020年,怀柔一中学生的建议获评北京市科学建议奖,北房小学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编程能力等级测试“明星示范校”。体育方面,重点打造攀岩、独轮车、冰壶、国际象棋、篮球、足球等10余项特色项目;在艺术方面,舞蹈、器乐、合唱、戏剧等项目,在北京市学生艺术节中多次获得获金奖。同时,艺术特色已成为高中升学的重要途径。

  (四)两支队伍建设不断夯实

  积极稳妥落实校长职级制改革政策,推动校长由“职务”向“职业”的转变,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一是邀请北师大教育学部领导和专家来怀对接教育合作,依托其负责的“国培计划——领航工程”培养怀柔区名校长队伍;通过“芦咏莉校长工作室”“吴正宪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工作室”开展校长骨干教师培训,筹建名校长领航工作室,开展“党旗引领,防疫复学两手抓”书记工作室网上专题培训,发挥特级、高级校长和干部队伍的示范作用和“头雁”效应,引领全区教育发展。

  按照市区校三级分层、分类、分岗开展全员培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培养体系。积极探索“互联网+”培训新途径,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修方式,切实提高了教师培养质量。借助海淀—怀柔一体化教研发展项目,成立了24个“名师工作室”,怀柔区205名教研员、骨干教师人参加培训。强化张凤勤、王长青等7个区内特级教师工作室的辐射引领作用。通过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工作室、师带徒等方式,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培养力度,推动全区各学段、各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事业发展和质量提升打造一批高素质人才。2020年评选正高级教师7名,特级教师5名,市级学科带头人7名,市级骨干教师50名。教师学历层次明显提升。2020年新招聘教师130人,其中研究生学历以上56人。目前,全区研究生学历以上教师352人,占6.5%,本科以上5094人,占94.6%。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事业发展更具活力

  (一)教育管理部门与学校关系更加理顺清晰

  通过规范行使行政权力、下放办学自主权等方式,营造“机关围着基层转,基层围着教学转”的教育文化,将学校和教师的精力集中到教育教学和质量提升上,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育发展的内动力。通过副校级干部选拔人选由各基层单位推荐、教育两委考核任用等方式,适当下放干部选拔任用权限;健全完善“区管校聘”机制,给予基层单位更多人事自主权;优化职称评定管理,克服“论资排辈”;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减少不必要的下校检查和考核评比等举措,减少过多的层级管理,减轻基层过重工作负担,实现各基层单位更大的办学自主权,从而更好地激发基层单位工作积极性。

  (二)教科研改革实现新突破

  在与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合作持续深化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教科研改革。制定《怀柔区教科研中心综合改革项目方案》,明晰教科研中心功能定位,提升研究、指导、评价、服务品质。一是调整区教科研中心机构与职能。成立了教育教学研究部、课程资源建设部等5大中心,在教师发展、教学研究、质量评价等领域形成更加专业的集约力量。二是完善区、校两级教研制度,健全考核机制,量化区、校教研员月度工作任务。三是强化岗位调整与队伍建设,选优配强领导干部,提高教科研中心中高级教师比例,严把教研员入口关,充分发挥海淀进校主持的24个工作室的力量,引外智、炼内功,优化教研队伍。四是强化各学科教研视导。邀请市教科研中心对我区各学段全学科进行了全面视导,查问题、找差距,立足课堂教学抓好教学质量提升。五是广泛开展中小学教师基本功培训展示、教育大讲堂、赛课评课等活动,促进教师业务能力提升。

  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评价体系,以工作绩效为重点,以服务对象满意为基础,突出不同岗位类别特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增资、晋级、奖惩的重要依据,规范考核体系建设,为打通人员出口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起草了《关于推进尊师重教工作的实施意见》,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教,激励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制定并落实《关于进一步完善教育系统所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优化教师绩效工资分配,突出教师贡献,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四、强化教育发展保障,服务能力稳步提高

  (一)党建引领作用更加突出

  区委教育工委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教育系统党员干部教师的终身课题,建立健全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的长效机制。总结传承主题教育期间形成的典型经验做法,持续激励党员干部教师在推进科学城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参加疫情防控等工作中担当作为。带头落实垃圾分类,践行光盘行动,并通过“小手拉大手”辐射带动全社会深入持续开展。聚焦“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落实12345服务热线诉求即办,保证“快速接”的基础上,更突出“务实办”,真正站在市民的角度办理诉求。2020年有8个月“三率”保持100%,绩效考核排名全区前列。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更多的参与到教育发展当中,建言献策,2020年区人大继续督办教育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二)信息化保障不断强化

  利用“互联网+教育”创造性地开启这一时期的线上教学工作。从小学到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开展直播课程共计705节,总时长达到22419分钟,录制点播课程2300余节。围绕全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重点开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专项督导。起草了《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为改善教育管理、优化教育决策、指导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教育扶贫协作持续有力

  教育扶贫协作持续有力。区教委按照市区决策部署,在教育扶贫协作工作中持续发力,精准施策。采取远程互动、送讲送课、教师集中培训、学生游学、物资捐赠等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我区与“四省六地”教育协作工作。先后组织区内27所学校、幼儿园与受援地区57所学校幼儿园建立帮扶关系,开展线上线下教育教学交流50余次,培训受援地区教师1000余人次,选派12名支教教师赴受援地区支教一年,接收50余名受援地区干部教师来怀跟岗挂职。推出“高考送讲”“独轮车送教”“教研协作”等多个特色品牌。


责任编辑:马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