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区2021年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日期:2022-04-29 10:06    来源:怀柔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1年,怀柔区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见》(京政发〔2015〕28号)等“1+3”公共文化政策文件精神,按照《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紧密围绕科学城统领“1+3”融合发展和“五态”建设,秉持“百年科学城、奋斗每一天”工作理念,稳中求进,守正创新,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果。
  一、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2021年,为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顺利开局,区文旅局围绕“五态”建设,立足“五个怀柔”,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为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德善怀柔,共建共享。
  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和建设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相结合,持续织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根据“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测算结果,截至2021年底,怀柔区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1.68平方米,较全市平均水平高0.19平方米,全市排名第6位。
  一是区级综合文化中心项目推进选址论证。项目原计划总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建设内容为文化馆、博物馆、非遗展厅、实体书城、配套用房及车库。目前正在重新进行选址论证工作。
  二是镇乡街道级文化设施取得重大进展。为补齐我区镇街级文化设施达标短板,2019年12月,经区政府同意,区文旅局优先安排文化领域市对区一般转移支付资金4600余万元,实施了龙山、泉河街道和杨宋镇、怀北镇、汤河口镇、渤海镇等5个综合文化中心改造项目,以及桥梓镇、北房镇等2个文体中心设备装填项目。其中,龙山、泉河街道综合文化中心与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共建共享;杨宋镇综合文化中心将原金第梦想山售楼处进行改造;怀北镇、汤河口镇以及渤海镇选择村级综合文化室进行改扩建,实现镇村文化共享。截至目前,除北房镇正在进行设备装填,其余项目均已建成投用。
  三是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室建设进展顺利。继续推进34个村级综合文化室和1个社区综合文化室改扩建项目。截至目前,全部35个文化室项目均已建设完工,正在进行结算评审等收尾工作。
  (二)律动怀柔,精彩无限。
  一是传统节庆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结合传统民俗展示、经典名篇诵读、爱国歌曲传唱、传统技艺展演等多形式、多主题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文化氛围。
  二是品牌文化活动品质升级。一是“书香怀柔”全民阅读活动。已连续举办十四届,2021年组织开展了诵读大赛、知识竞赛、征文、摄影、大讲堂、书香家庭评选等8项活动,向怀柔人传递小我与大党之间丝丝入扣、相融相生的阅读正能量。二是怀柔区群众艺术节。已连续举办32届,克服疫情影响,采取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在春节期间,推出开幕式演出、精品文艺展演、“云展播”等系列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年味儿”。三是满族文化旅游节。已连续举办16届,2021年汤河川三地联动,围绕庆祝建党百年、品味端午文化、体验满族文化、尽享科技文化等内容,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集阅读、观星、科普、讲学等功能于一体的“星空书院”揭牌,喇叭沟门满族乡被北京天文馆授予“北京天文馆怀柔观测基地”称号,“北京最北·星空最美”星空小镇正式迎接游人。端午假日期间,喇叭沟门、长哨营、汤河口三镇乡累计开展各类文旅活动26项40余场,累计接待游客9.42万人次,实现收入2081.14万元。
  二是文化惠民活动有序开展。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文艺培训春风工程615期。放映公益电影7765场,观影7万余人次。完成“文艺演出星火工程”500场、“周末场演出计划”25场、百姓周末大舞台12场。积极开展送书下乡活动,为4个服务点、16家镇乡(街道)图书馆分馆和319家益民书屋补充购置新书6万余册。
  (三)书香怀柔,全民阅读。
  2021年,“书香怀柔”第十四届全民阅读活动于4月在全区范围内启动,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知识竞赛、诵读大赛、征文、摄影、“领读者”评选等八大项活动,在各镇乡街道和区直机关的大力支持下,各项活动稳步推进。活动中,全区各单位累计报送征文作品275篇、摄影作品471幅、诵读大赛现场作品35组、网络音频48个、原创美文17篇、推荐“领读者”46个、“书香家庭”41个、基层组织开展市民大课堂104场。以“传承红色基因 共筑百年梦想”为主题开展的“红领巾”读书系列活动,全区有22所中小学校参与其中。
  (四)影美怀柔,文旅融合。
  一是“来影都过周末”专班推进。以“中国影都”影视文化为核心,整合区内各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民俗民宿等文旅资源,按照“五大组团、九个系列”总体思路,实现捆绑宣传,形成联动效应,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体验,促进后疫情时代怀柔文化和旅游经济发展。
  二是“文旅怀柔云平台”崭新亮相。与歌华有线联合开发“文旅怀柔云平台”,集文旅动态、德善怀柔、书香怀柔、律动怀柔、影美怀柔、乡韵怀柔、怀柔味道、怀柔民宿、怀柔景区、怀柔酒店、怀柔礼物、视频集锦等12个版块于一体,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我区文化和旅游工作亮点和发展成果。推动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进万家,打开歌华频道便可享受文旅公共服务。
  (五)乡韵怀柔,传承弘扬。
  一是做好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深入挖掘区内优秀传统文化,发掘非遗资源,筹备开展第八批次区级非遗申报工作。成功申报第五批市级非遗项目一项,暨北京沙燕吉祥鸟制作技艺。成功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项目—果脯蜜饯制作技艺(北京果脯传统制作技艺)。
  二是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怀柔非遗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政务号,采取直录播形式,先后开展了“葫芦烙画”、“京绣”“浆水豆腐”“茯苓饼”制作、剪纸、绘画等24期视频展播,20余期线上直播活动。广泛开展非遗资源宣传、展示、传播工作,在社会中营造非遗保护氛围。
  三是筹备怀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工作,形成现代化产业园区。融合我区非遗资源,成立非遗协会,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总结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依然艰巨,人民群众的需求还不能完全满足。
  一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快。区级综合文化中心建设尚处选址论证阶段。二是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明显不足。区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单薄,部分基层综合文化室不能免费向群众提供无线网络服务,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力度还需加大。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与怀柔科学城的要求差距甚远。不论在产品、供给,还是特色、品质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缺失。
  三、把握新形势、适应新变化,继续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
  (一)新标准出台情况
  2016年以来,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出台系列政策文件,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公共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2021年8月,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印发了《关于做好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验收工作的函》,明确了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结合我区的示范区创建工作进展,计划2023年申报创建,预计2024年5月-10月将迎来专家验收和第三方评估检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再次印发了《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标准》,标准分为总体评价、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效能、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等九个部分,共31项,74个指标,总分1060分。
  (二)贯彻落实情况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区文旅局牵头,与相关领域专家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展开座谈调研,在《“十四五”时期怀柔区文化和旅游创新融合发展行动计划》编制过程中,安排专门章节总结“十三五”时期工作成果、指出存在问题、研究谋划“十四五”时期主要工作。
  二是进行任务分解。为落实建设标准,区文旅局认真进行自查梳理,将74个指标逐一进行分解,明确到主管领导和责任单位,注重日常工作开展和档案资料收集,确保每项工作都有人干、每个指标都有人管。
  三是分级培训评价。围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工作,共开展五轮实地督查,并按照考评标准逐条对照检查,发现具体问题,找出存在差距,现场开展“一对一、点对点”式答疑指导,并形成针对性整改台账。并聘请专业机构,开展基层公共文化队伍系列培训,及时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督促整改。
  (三)下步工作安排
  一是挖掘怀柔精神。与宣传部门一道,深入挖掘和凝练怀柔精神内涵,汇聚怀柔智慧,凝聚怀柔力量,彰显怀柔形象,发挥其对以科学城为统领的“1+3”融合发展新格局的支撑作用。
  二是彰显怀柔活力。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
  三是加强机制创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力度,以杨宋镇综合文化中心为试点,研究探索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机制。
  四是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继续加快推进区级综合文化中心建设,力争2022年年底前完成项目选址论证工作。巩固16个镇乡(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建设成果,加强管理和服务,全面提升使用效能。对建设完成的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室进行结算评审等收尾工作,同时根据任务需要和资金情况,研究安排新的建设项目。
  五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推进网上文图博三馆以及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建设。力争实现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内部无线网络全覆盖。
  六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探索整合不同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项目的新路径。研究出台怀柔区公共文化领域系列政策文件汇编,加强制度建设。
  七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加强培训工作力度,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调动工作积极性。

责任编辑:陈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