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电影局发布《“十四五”北京电影发展规划》。《规划》系统阐明了“十四五”时期北京电影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组织实施等。《规划》锚定2035年我国建成电影强国目标,提出北京要“努力建设电影强国核心区、电影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率先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电影高地”。
根据规划,北京电影发展要努力实现七个主要目标:一是要勇攀电影创作高峰,二是促进市场成熟繁荣,三是建设健全产业体系,进一步深化改革国有电影企业,四是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五是不断优化升级公共服务,六是持续增强传播力影响力,七是不断创新“电影+”发展新模式,营造浓厚光影氛围。
对照主要目标,《规划》提出实施“七大提升工程”,打造“七大新高地”。一是“实施创作质量提升工程,打造电影精品生产新高地”。加强创作统筹规划,提高创作生产组织化水平,强化内容创作引导,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建设剧本创作孵化中心和电影评论评价中心。二是“实施市场主体提升工程,打造电影产业发展新高地”。要壮大电影企业实力,深化发行放映机制改革,推动电影基地(园区)升级。三是“实施科技赋能提升工程,打造电影创新创造新高地”。支持高精尖电影技术装备的研发,鼓励互联网技术和自主创新技术在电影领域应用,建设世界领先的电影后期制作中心,国际电影后期制作首选地、科幻电影创制和首映的重要基地。四是“实施惠民质效提升工程,打造电影服务消费新高地”。创新服务体制机制,提高服务效能水平,丰富活动形式内容,促进实现文旅融合。五是“实施传播能力提升工程,打造电影海外推广新高地”。以电影为媒介讲好中国故事,擦亮北京国际电影节金名片,构建国际影视摄制服务体系,拓展中国电影国际发行网络。六是“实施智力驱动提升工程,打造电影人才集聚新高地”。培育一批创新人才。七是“实施治理能力提升工程,打造电影发展环境新高地”。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依法治理效能,落实相关配套政策。
于中国影都而言,《规划》大篇幅在空间形态、产业业态、“来影都过周末”、国际影视摄制中心等多个方面提出明确目标与要求,特别是把显著增强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名片”作用列入七大目标,并在五大专栏提出具体任务。
在专栏 1—— 电影精品创作中,《规划》指出:支持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扩容升级,打造国际高端水平综合电影基地,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在专栏 2 ——电影市场发展中,《规划》指出: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要打造集拍摄制作、投资策划、交易发行和旅游演艺、衍生品开发及餐饮居住、教育培训、商贸金融等的影视文化新城,打造产业链条完整、综合竞争力强的国家级影视产业示范区。
在专栏 4—— 电影公共服务和品牌活动中,《规划》指出:一是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微中心”。以电影嘉年华为契机,积极打造“中国影都”特色“夜经济”模式,形成多元化消费,打造“来影都过周末”品牌活动;二是擦亮北京国际电影节金名片。办好北京国际电影节,吸引优质电影资源集聚,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高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专业化水平和国际知名化水准。三是构建国际影视摄制服务体系。以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挂牌成立的“国际影视摄制服务中心”为依托,为境内外合拍合作电影项目提供一站式、高品质服务。充分发挥“中国影都”品牌优势,成立“中国影都”电影摄制服务联盟,构建国际电影摄制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实现服务机构专业化、信息查询平台化、增值服务规范化。
在专栏 5—— 电影国际传播中,《规划》要求:一是打造“永不落幕的电影节”,推进北京国际电影节在怀柔的落地转化和活化利用,培育新生态新业态,提升文化活力和魅力。二是借助国际影视摄制服务中心,为中外合作制作影视节目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三是成立“中国影都”电影摄制服务联盟,为境内外摄制组提供影棚租赁、外景地协调、服化道、后期制作、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服务。
在专栏 6—— 电影人才培养中,《规划》要求:依托北京电影学院的师资力量作为北京电影智库,为北京电影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