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庙镇依托资源小切口做好富民大文章

日期:2023-12-18 16:05    来源:琉璃庙镇宣传科

  山村要发展,思路是关键。只要坚持“两山”理论,找准发展的突破口,就一定能够在乡村振兴方面有所作为。琉璃庙镇依托资源小切口,书写富民打蚊子的做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5村建起“蜂产业”,年产蜂蜜5000公斤

  近年来,琉璃庙镇依托本地资源,不断探索符合地域特点的乡村致富路径,以此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21年,经区检察院的牵线搭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的技术支持,海淀区四季青农业科技集团与琉璃庙镇龙泉峪村达成“蜂产业”合作开发协议,并采用“农业集团+科研院所+合作社”的产业帮扶模式,打造出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蜂产业链条。

  利用农科院及四季青农业科技集团的技术支持及资金支持,龙泉峪村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使“养殖、加工、销售”各环节的不断改进,使“蜂产业”从研发到养殖再到生产销售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闭环。目前,龙泉峪村的280余箱蜜蜂年产优质荆条蜜2100余公斤,其市场价位达到每公斤120元。

  龙泉峪村的成功经验,带动了东峪、河北、孙胡沟、八亩地四个村发展蜜蜂产业,他们从宝山、丰宁、密云等地采购了260余箱蜜蜂进行养殖,现已初具规模,年产优质荆条蜜约2900公斤。全镇5个养蜂村2023年实现产蜜约5000公斤。

  孙胡沟村榨油坊,杏仁飘出自然香

  走进孙胡沟村榨油坊,一股由苦杏仁油释放出来的自然香沁人心脾,几位村民正在榨油坊内采用传统古法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榨油。一位村民告诉记者,采用这种方法榨出的油,不仅出油快、出油多,而且还干净卫生质量好。

  近年来,琉璃庙镇积极探索农村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他们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加强村级建设、服务保障村民持续增收的关键举措。孙胡沟村通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积极探索,盘活了村集体闲置资源,发展起了天然杏仁榨油产业,以此增强村级造血功能,拓宽群众增收致富路。

  该项目2023年2月正式投产以来,不仅实现了为村集体经济加“油”助力,也带动了村民就业。该榨油坊占地200余平米,现有脱壳机、压榨机、提纯机等设备5台,主要以天然野生杏仁为原料,每天可榨油250公斤左右,年收益可达8万元。

  梁根木耳吊袋养,创新发展成时尚  

  琉璃庙镇通过深入挖掘各村农业资源优势,今年在梁根村开展了木耳大棚吊袋种植试点项目。该项目占地3亩,建有5个种植大棚,每亩大棚吊木耳菌棒10000到15000余棒,每棒产优质木耳60克左右。高效的集约化管理,有效提升木耳产量,全年实现创收48万元。

  由于吊袋木耳采用集约化管理,采摘、浇水管理过程节省了大量人工,并通过遮盖大棚膜、遮阳网的方法,有效避免了高温、多雨等不良气候条件对黑木耳在生长期间造成的不利影响。此外,大棚木耳悬挂在空中,不与地面接触,可以减少杂菌、病虫危害,杜绝耳片土壤污染,提高木耳质量。

  “吊袋木耳的优势是品质好,产量高,是原来种植方法产量的好几倍。加之有公司来回收,我们的收入也有了保障。”村党支部书记田志军介绍。

  木耳产业的发展,不仅为村民和集体带来了经济收益,还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有效解决了农村闲散劳动力就业和增收问题。“都60岁朝上了,出村打工都发怵,自从村里搞了木耳产业,我们再也不用起早贪黑出村打工。不仅在家门口把钱挣了,也照顾了家里,算是一举两得了。”一位村民高兴地说。

  产业兴,乡村兴;产业富,村民富。下一步,琉璃庙镇将持续坚持特色产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思路,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巩固养蜂、榨油、大棚木耳、中草药等特色产业种植示范村建设成果,引导群众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责任编辑:寇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