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不靠主动向前!孙胡沟村干部带领村民共建家园

日期:2025-08-18 13:34    来源:北京怀柔

字号:        

  村干部围坐一起碰头工作进展,村民挥着铁锨清理路边淤泥,妇女们围着大锅烧火做饭……近日,记者走进琉璃庙镇孙胡沟村,看到整个村庄虽显忙碌却秩序井然。村“两委”干部带领村民不等不靠,共建家园。

  村干部一天两次碰头会

  清晨7点多,在孙胡沟村村委会,村干部围坐一桌,村党支部副书记孙桂起开始布置一天的工作。“今天重点还是清淤,道路两旁的淤泥得加快进度,别等下雨积水。”他用手指敲了敲写满笔记的本子,接着说道,“村民家里清淤一定要提前打招呼,能干活的都要上,先紧着老弱病残家清理,咱们得把村子尽快打扫干净。”


1.jpg


  明确今天的工作内容后,村干部们纷纷行动起来。支委孙桂申立刻拨打清淤队员电话布置工作;会计王钺立即到点位上检查各类人员到岗情况……大家分工明确,脚步匆匆。

  天黑前,村干部又陆续回到会议室,裤脚和鞋上沾着泥土,虽然忙碌了一天,但大家的劲头丝毫未减。王钺翻开笔记本,“今天我主要对接了保险公司入户、下地,推进民宅和果树理赔,还配合区环保局开展了水质检查。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也到村里来了,他们说会尽快帮我们恢复幸福晚年驿站。”她一边说,一边指着本上记录,梳理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共同商量解决办法。

  清晨部署任务,傍晚总结进展、解决问题,扎实的作风推动工作不断向前。“我们干部就一个想法,那就是工作必须再快一点、再细一点、再实一点!我们多想深一层、多做一些,村民就能过得更舒服一些。党和政府一直在帮助我们,社会各界都在关心我们,我们一定能带领大家,战胜困难,共建家园!”孙桂申说。

  清淤队互助清理家园

  没有机械作业的胡同里,满是铁锨与地面碰撞的“哐当”声。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孙胡沟村成立了20余人的清淤队,负责道路清理、老弱病残户清淤等工作。


2.jpg


  “环卫工人、消防官兵之前帮我们已经够多了!现在我们回来了,加入清淤工作义不容辞,能出多少力就出多少力。再难再累,咱也得把家给拾掇利索了!”村民尹国付质朴的话语道出了全体村民的心声。很多胡同儿、院子,机械设备无法进入,清淤工作全靠铁锨和小推车。自8月9日至今,清淤队已用小推车清理淤泥近千车。

  一起干活的还有村民李桂林和范玉达。李桂林弯腰铲泥的背影,丝毫看不出他如今已经59岁了。他说:“很多帮助村里的士兵跟我儿子差不多大,他们都能这么卖力,我们作为村里的‘主人’更要做好每件事。”范玉达补充道:“大家能出一把力的都出一把力,村里慢慢就会好起来!”


3.jpg


  “大家一起干,劲头足着呢!”孙桂起看着村民共建家园的热情感恩地说。在家园共建过程中,村民们争先恐后的场景随处可见。村民张继成知道村里干活需要人手,便跟公司说明情况请假回村帮忙。其间,村干部和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回答着记者的问题,可手里的活却一直没停。虽然脸上沾着泥点,但眼里却透着对未来的期盼。

  村里吃起“敛巧饭”

  连日来,孙胡沟村的街巷间既有清淤一线的忙碌身影,也有灶台边的烟火温情。男人们挽起裤腿奋战在清淤现场;妇女们则围着几口大锅忙前忙后,烧柴添火、择菜切肉。蒸腾的热气裹着饭菜香,在村子里弥漫开来,“敛巧饭”习俗在共建家园时期,显得格外温暖。

  “敛巧饭”是琉璃庙镇流传近二百年的传统习俗,每年正月十六,家家户户凑上粮菜,煮熟后全村人围坐共食,当天出远门的村民也会特意赶回来,就着热饭唠乡情、话家常。近些年,琉璃庙镇在各村推广传承这一习俗,让这份邻里互助的温情在更多村扎根。

  眼下,为了让清淤一线的乡亲们没有后顾之忧,也为了让大伙儿吃上热乎饭,孙胡沟村把“敛巧饭”从正月十六的“节日宴”变成了连日来的“日常餐”。村里在五个片区支起了12口大锅,近20名妇女主动请缨,每天做午饭和晚饭,方便附近村民就近用餐。食材除了镇上送来的补给,还有不少是村民从家里拎来的,米面油、蔬菜、肉、柴火……你拿一点,我凑一些,一口口大锅里煮的不仅是饭菜,更是全村人拧成一股绳的决心。


4.jpg


  “老一辈传下来的‘敛巧饭’习俗,在当下显得格外珍贵。” 王钺感慨地说。

  “咱们这里就兴这个。每年都吃敛巧饭,村民的心就像揉在一块的面团,越来越亲!家里就我和老伴,凑合吃口啥都行。吃的拿过来给大伙吃,乡里乡亲的这时候都搭把手!”村民于秀芝说。

  大锅饭的香气还没散尽,孙桂起已电话布置起蜂场的工作。村里的产业恢复同样刻不容缓。2023年,孙胡沟村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试点养蜂项目,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必须尽快修通去往蜂场的道路!” 孙桂起对着电话那头加重了语气,声音里透着难掩的急切,“让技术人员抓紧做好除螨和育蜂工作,得把损失降到最低,尽早让蜂场恢复过来!”

  “只要人在,啥都能重来!” 这是孙胡沟村村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责任编辑:李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