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降雨后的琉璃大地,正被一股朴素而坚韧的力量唤醒。返家的村民,有的在院角发现经雨洗过的花愈发鲜艳,有的听见鸡窝里熟悉的咯咯声——这些日常的碎片,是水灾中未被打碎的生活底气,让他们在收拾家园时,眼里有了光。
没有刻意掩饰的悲伤,只有转身拿起铁锹的默契。有的村支起大锅煮起“敛巧饭”,让正月十六的“节日宴”变成了连日来的“日常餐”,热气氤氲中两百年的传统民俗有了新的升华;有的村干部清晨聚在路口定任务,傍晚围坐一起复盘进度,话语间全是“这条街明天清完”“张婶家院里淤泥我来清运”的实在;有的党员开着自家三轮车来回清运淤泥,车斗里装着“咱得带头干”的担当;垃圾分类员重新戴上袖章,值守在垃圾桶旁,把日子的秩序一点点捡回来。他们不喊豪言壮语,只知道手挽手就能趟过泥沼,肩并肩就敢重建家园。
这份同心协力的背后,是党和政府的有力托举,是社会各界的温暖驰援。环卫工人清理院里屋里的淤泥,专业的队伍帮着疏通河道,干部们挨家挨户问需求——这些支持像一束束光,点亮了村民的心,也坚定了他们“自己的家自己建”的决心。他们明白,水灾留下的伤痕需要时间抚平,但只要心气不散,双手不停,塌了的院墙能垒起来,冲毁的道路能修起来,更重要的是,日子里的笑声能重新回来。
如今的街头,淤泥在一锹一锹中消失,路面泥浆被冲刷洁净,偶尔传来孩子追逐的嬉闹,混着修理门窗的叮当声。这场景里藏着最动人的答案:当个人的小日子与集体大规划交织在一起,当朴素的希望遇上八方的支援,就没有跨不过的坎。那些院角的花、鸡窝里的鸡,“敛巧饭”的热气、并肩的身影,都在讲述一个道理:家园的模样,从来不止于砖瓦,更在于人心的凝聚。有党和政府的坚实后盾,有社会的守望相助,更有这双手创造的力量,重建的家园定会比从前更坚实,未来的日子定会比往昔更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