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河水热潮涌动,叩响通辽大地的春天。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亲临内蒙古考察指导,为北疆儿女奋进新征程注入强大动力。通辽人民牢记总书记嘱托和重要指示精神,感恩前行、扛责担当,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聚焦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务实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为奋力书写现代化通辽建设新篇章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2023年,通辽市文化文艺工作聚焦主题、突出主线,打造北疆文化品牌,为通辽高质量发展鼓劲发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交上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感恩奋进 数字赋能文化“蝶变”
推动科技创新,赋予文化发展崭新动能——
当中华文明三大源头之一的西辽河文明抖落历史的烟尘,她的灿烂悠久令人惊叹。西辽河流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辽河文化具有极其独特而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
指尖轻点,便能走进“数字世界”中悠远的西辽河文明。在当今数字化进程势不可挡的时代,通辽市运用科技创新手段保护和传承西辽河文明,通过文化数字化建设,打造西辽河文化品牌,促进通辽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初步建成了通辽市文化数据库及“云上西辽河”文化数据服务平台。“一库一平台”深刻挖掘积淀五千多年的西辽河文明文化资源,从中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使其转化为文化关联数据,成为文化供给生产要素、文化创新创造素材和源泉,为文化数字化建设夯实了根基。
凝心铸魂 西辽河文明薪火相传
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与时俱进——
文脉弦歌不辍,文明生生不息。2023年8月,依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一场赋予西辽河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历史使命的文化盛会——西辽河文化研讨会在通辽市举行。
来自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西辽河流域等不同史前文明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早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进行广泛交流,共完成16场主题学术报告及座谈研讨,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之路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将西辽河文明的研究再次推进、深入,对打造通辽市西辽河文化品牌做到强有力的支撑和拉动,西辽河文明越来越成为内蒙古乃至中华文明一张光芒闪耀的文化名片。
通达辽阔 文化产业强劲开局
深度融合发展,带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动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1项文化产业项目和3家文化企业入选自治区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自治区重点小微文化企业。梳理建立通辽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储备库26项、重点文化企业培育库30家和文化旅游项目库89项。
悦,远者来。此时此刻,滔滔西辽河水,奏响催人奋进的前行号角,激昂通辽儿女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扬长补短、固本兴新。通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无不彰显着北疆大地的红色魂骨,无不承载着西辽河文明的长存文脉,无不见证着生机勃发的奋进步履。
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踏上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通辽市文化文艺工作将继续根植北疆热地,把握时代脉搏,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奋力凝聚中国式现代化通辽篇章的磅礴伟力,铸就新的时代荣光。(中国文明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