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松翠柏间,沙峪抗日烈士纪念碑静静矗立。
“打!一声令下,山谷里枪声、手榴弹爆炸声与战士们的喊杀声交织在一起。”纪念碑前,渤海镇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侯锦腾正在教师刘海苹的指导下讲述沙峪伏击战的故事。微风拂过,少年清亮的嗓音仿佛穿透时光,将87年前那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怀柔抗日战争第一枪——沙峪伏击战,生动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沙峪抗日烈士纪念碑
狭路战日寇 热血铸丰碑
1938年5月底,八路军晋察冀第四纵队由平西挺进冀东,行至怀柔沙峪村时,侦察到日本关东军驻密云的一个步兵中队正从怀柔县城向沙峪方向行进,狭路相逢,东进受阻,第四纵队当机立断迎击日军。6月11日,第四纵队利用沙峪村东山嘴的有利地形,在日军前进和后退道路的两侧山上埋伏下兵力,布下切断退路的“口袋阵”。上午11时,战斗打响,这场激战持续5个多小时。
区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主编王宠还原了战斗细节:“我军本想乘势歼灭敌人,却因敌军占据掩体受阻。随后采取点射战术,再组织突击队每人携带10颗手榴弹,借‘青纱帐’掩护绕至敌后突袭,最终发起冲锋,有的战士与敌人展开肉搏,有的受重伤的战士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战争后的战场特别惨烈,当年我父亲参与救助伤员,看到受伤的八路军战士,心里特别难受。”说到这里,沙峪村村民杨炳才声音哽咽。“当时我们村的乡亲们都被转移到村北边的北沟,太阳一竿子多高的时候,他们听着枪声响了,一直到下午枪声还在响,后来才知道这仗打得特别艰苦!”杨炳才回忆着父亲的讲述。
记者薛娇、韩轩在沙峪抗日烈士纪念碑前,采访在沙峪战斗中救助伤员的村民杨广瑞之子杨炳才。
经过5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第四纵队取得了最终胜利,歼灭日本关东军120余人,缴获步枪80支、轻机枪3挺、掷弹筒3个。“这场战斗戳穿了日军不可战胜的谎言,鼓舞了怀柔人民开展抗日斗争的斗志,从此点燃了怀柔抗日斗争的烽火。”王宠说。
硝烟散去,70多名八路军指战员长眠沙峪,他们用鲜血打响了怀柔抗日的第一枪,用生命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
砖石寄深情 童声传薪火
时间的长河奔流不息,英雄的精神永载史册。1987年,怀柔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沙峪东山建立沙峪抗日烈士纪念碑,村民们踊跃参与建设。“当时我五年级,跟同学们排成长队,从坡下往坡上传递红砖,手磨出血泡也没喊疼。”如今已是渤海镇中心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刘海苹,在细雨中望着矗立的纪念碑,儿时的记忆涌上心头。“我当时虽然年纪小,不是很懂,但老师告诉我们,要让英雄有个家。”一块块红砖在孩子们稚嫩的手中传递,一粒粒红色种子也就此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
作为土生土长的沙峪村人,刘海苹是听着父辈讲述沙峪伏击战的故事长大的。工作后,她在区级演讲比赛中宣讲这段家乡的光辉历史,还到全区多所学校去巡讲。随着办公桌上的演讲稿和参考资料越来越厚,刘海苹对沙峪伏击战的历史细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内心的使命感也随之愈发强烈,便由此开始在少先队员中培养红色故事宣讲员。
渤海镇中心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刘海苹辅导学生宣讲红色故事。
“当孩子们主动讲述历史时,他们就会真正感悟、真正理解其中的精神内涵,进而讲给更多人听。”说到这里,刘海苹眼中有光。如今,渤海镇中心小学已有4名学生成为红领巾宣讲员,人人都能生动讲述沙峪伏击战的细节。这些由她悉心培养的宣讲员正从倾听者成长为讲述者,让红色薪火代代相传。
纪念碑前的38级台阶,既象征着战斗发生的年份,也见证着刘海苹与学生们的传承路。
丰碑映初心 青衿续华章
“战斗最激烈时,八路军战士捡起石头砸向敌人。每次读到这段,我都被八路军战士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深深震撼。”渤海镇中心小学学生李昱彤在讲述中,饱含着对先烈的崇敬。
“看到孩子们都这么投入,我觉得特别欣慰,我们肯定要继续讲下去。”刘海苹语气坚定。传承红色基因的接班人快速成长,红色故事在他们口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这份传承不仅被镌刻在纪念碑上,更融入一代代怀柔人的血脉中。
2021年,沙峪抗日烈士纪念碑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每年烈士纪念日,怀柔区都会在这里举行公祭,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渤海镇中心小学联合第五学区开展“祭英烈 缅忠魂 承先志 明荣辱”主题教育活动。
时代更迭,纪念碑上的“民族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始终熠熠生辉。87年前的枪声虽已远去,但伟大抗战精神永远照耀在这片土地上,由一代代人接续传承。
“告诫吾辈人,别把他们忘,告诫吾辈人,别把他们忘!”细雨蒙蒙中,稚嫩而有力的童声在山谷间久久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