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山风掠过燕山余脉,长哨营满族乡大沟村的群山间,松涛与蝉鸣交织成一曲深情的挽歌。村头那座青石砌就的烈士墓前,72岁的原大沟村村民于连水抚碑轻叹:“马云龙要是还在,看到我们中国人都过上了好日子,他得多高兴呀!”
马云龙烈士墓
据见过马云龙的大沟村老人说,他原名叫马玉龙,河北省遵化县东流庄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十几岁就给地主家当苦工。1938年,在冀东工人大暴动的影响下,马云龙参加了支援冀东工人暴动的翟飞游击队;1939年,他所在的部队改编为冀热察挺进军第十团;1940年4月,十团奉命挺进平北,他被派到丰滦密联合县八区任工作人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任丰滦密联合县十三区区长。十三区位于今怀柔区长哨营、喇叭沟门一带。
于连水回忆,他从小便常听长辈们讲述这位孤胆英雄的抗日事迹。马云龙来到十三区后,一人手持双枪勇闯敌营,以热血点燃抗日星火,为平北山区的抗日救亡运动献出了宝贵生命,牺牲时年仅24岁。
双枪闯敌营
“七七事变”后,汤河川一带因地处伪满洲国西南边陲,被划为“绥靖治安区”,区内岗楼林立、特务横行,抗战活动难以开展,抗日火种几近湮灭。1941年春,24岁的马云龙临危受命,以丰滦密联合县十三区区长的身份,只身潜入敌后,在长哨营、喇叭沟门一带开辟平北抗日根据地。
据当年见过马云龙的老人于宗全描述:“马云龙,四方脸儿、细高挑儿,手使双枪志气高。蹿房越脊武艺好,来去自有神知道。”
马云龙烈士画像
“那会儿他就像一把淬了火的钢刀,直插敌人腹地。”于连水至今仍记得长辈们的讲述。“为了筹备武器弹药,马云龙化装成伪军亲戚,一人双枪,闯进了喇叭沟门伪警察所,吓唬伪警要么抗日,要么性命不保,伪警们害怕,都交出了子弹和钱。另一次,马云龙扮成郎中,发动群众筹粮。其间,他打探到两名伪警要来,就提前藏进高粱地。等伪警来了,他冒充卖大烟的上前搭讪,伪警刚要凑过去看,马云龙迅速掏枪制服,缴了伪警们的枪支弹药。凭着他的胆大心细,马云龙为游击队争取了军需补给。”忆英雄往昔,于连水眼里泛起明亮的光。
歌谣唤民众
“毛泽东大救星,搭救人民出火坑……”当年,马云龙就是唱着这首歌谣唤醒了群众的抗日信念。
马云龙深知,抗日不是“单打独斗”。为了打破敌人的严防死守,他孤身冒着生命危险,发动群众抗日。马云龙做革命宣传,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把抗日纲领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在田间地头、炕头灶边唱给老百姓听,唤醒民众信念,带领大家主动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到1941年下半年,长哨营、喇叭沟门几乎村村都建起了抗日救国会。
马云龙烈士传递抗日情报的秘密联络点。
北部山区的抗日救亡运动打开了局面,马云龙也在群众掩护下,建立了秘密联络点,村民于振河成为马云龙的地下联络员。时至今日,在大沟村深山的半山腰上,仍然保存着马云龙的“藏身洞”——不足两米深的山洞,弯腰才能勉强进去,地上盘着简陋的火炕。“马云龙把侦察的情报写成纸条藏在洞里,我爷爷再想办法把情报传给上级,同时把上级的命令带回给马云龙。”于振河的孙子于兴权抚摸着洞壁的裂痕,“这洞不大,却装下了当时整个汤河川的希望。”
头断魂不灭
1941年8月,马云龙在组织抗日骨干开会时,突然被17名伪警包围,枪声撕裂夜色,马云龙在突围中左手腕中弹受伤。在槟榔沟小北岔养伤期间,他又被汉奸出卖,日伪军三路包抄,将他逼入绝境,他手持双枪英勇搏斗,但最终寡不敌众,砸枪殉国。日伪军恼怒,用铡刀把马云龙的头铡下,脱掉马云龙的裤子,扎好裤口,把人头放到里面,带回了伪警察所,悬挂在长哨营街头示众3天,后来又把人头送到承德伪警务厅庆功领赏。“我爷爷每次讲到这一段,都哽咽得说不出话来。”爷爷的悲痛让于兴权记忆犹新,“我爷爷带着村民摸黑把遗体偷出来,又劝说地主把家里的好棺材拿出来,为马云龙装殓遗体。后来,日伪军又抓了村民逼问尸体去向,村民们宁死不肯吐露一个字,这才让英雄的尸骨得以保存。”
马云龙烈士召集骨干召开革命会议的旧址。
星火代代传
如今,马云龙烈士墓静卧在群山环抱中,陵园内“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被岁月磨得发亮。2023年,这里被评为怀柔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4年,被评为北京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
“现在,越来越多的党员群众通过马云龙的事迹,感悟红色初心。”长哨营满族乡驻村第一书记杨博站在墓前,为烈士献上鲜花,“我们要讲好红色故事,用好红色资源,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忠诚与担当,让烈士用生命守护的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记者狄玮钰、黄林和长哨营满族乡大沟村村民于连水,探寻马云龙烈士传递抗日情报的秘密联络点。
山风掠过墓前的松柏,恍惚间,仿佛又听见那熟悉的歌谣:“跟着共产党,赶走日本兵……”
从孤胆闯敌后的青年区长,到百姓心中永不熄灭的灯塔,马云龙用24岁的生命,在燕山深处写下最炽热的注脚。所谓英雄,正是把家国人民放在心头的赤诚;所谓信仰,就是守护山河无恙、烟火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