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北京怀柔 我们的1945

我们的1945丨七奶奶智护八路军

日期:2025-08-20 17:31    来源:北京怀柔

字号:        

  在九渡河镇西四渡河村的健身文化广场上,阳光穿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几位老人正坐在石凳上聊天。老人们指着广场中央的位置,向孩子们讲述着一段尘封的往事:“这里,就是当年七奶奶赵常早保护八路军的地方。”


1.png

九渡河镇西四渡河村


  乡邻热心肠 智救八路军

  “咱要豁出命来保护八路军,只有八路军才能保护我们。”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是赵常早常挂在嘴边的话。因丈夫温进秋在家族排行老七,赵常早被乡邻亲切地称为“七奶奶”。在村民的记忆中,她大高个、性格爽朗,谁家有困难总能看到她帮忙的身影,遇到村民生病,她更是分文不取,主动上门诊治。“见着村民谁有点困难就去帮,谁家有人生病,她就给人家瞧病,也不要钱。”九渡河镇西四渡河村很多村民回忆起七奶奶满是崇敬之情。

  西四渡河村因距敌人据点较远且山路四通八达,成为八路军敌后根据地。1941年,在党组织领导下,村内正式组建起武装小队。1942年,王亢、赵立业率领的八路军“老十团”部队进驻村西北的五亩山,村南方向的种田峪成为储备粮食和物资的重要后方。


2.png

存粮旧址


  1942年冬天的一个清晨,数百名日伪军突然包围村庄,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营救在七奶奶家中悄然展开。当急促的脚步声和呵斥声逼近时,七奶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未能及时撤离的八路军老徐。“赶紧上地窖,我掏点大粪倒上边,日伪军闻着臭就不搜了!”西四渡河村村民温瑞保清晰地记得祖辈口口相传的细节,七奶奶用农民的智慧保护了八路军。

  就在老徐藏好没多久,两名日伪军押着联络站的赵结实闯进院子。七奶奶一眼就认出了这个瘦瘦的青年,却故作镇定地说:“这不是隔壁院的大虎子吗?”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辣椒水的折磨,这位没读过多少书的农村妇女始终咬紧牙关,不吐半个字儿,绝不屈服。直到敌人一无所获扫兴离去,赵结实也获救,昏倒在地的七奶奶才忍着剧痛推开窖盖,让老徐迅速转移。

  在那个年代,七奶奶家不仅是掩护八路军的“安全屋”,更是伤员的“疗养所”。“七奶奶自个儿不吃也得让八路军伤员吃好,她心里想的是多治好一个伤员,就能多打几个鬼子。她对八路军跟亲儿子一样!”温瑞保说。那时候,七奶奶不仅为伤员擦洗换药、筹措粮食,还要时刻提防日本兵的突然搜查,用一双勤劳的手和一颗赤诚的心,为浴血奋战的战士们撑起一片安宁的天空。

  全民抗战景 山水红堡垒

  在西四渡河村,七奶奶的故事并非个例。“这个村,人人都是‘七奶奶’,都为抗战出过很大的力。”村民温瑞文的这句话,描绘出那个年代军民同心的情景。

  这座被群山环抱的村庄,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抗日时期的天然堡垒。深山里的3座古庙、6处山洞,在巧妙利用下变成了储藏粮食和军用物资的秘密仓库。在村武装小队和全体村民的严密保护下,这些重要军用物资从未被敌人发现过。

  温瑞文说:“日本兵一进村见什么抢什么,八路军来了后,村民就跟着一块打日寇了。”温瑞文的父亲和乡亲们当年帮助八路军运送棉花,由于没有深色包装,白花花的棉花在秋日里格外显眼,他们只能选择夜间行动,背着棉花在崎岖的山路里穿梭。


3.jpg

记者张子杨采访村民温瑞文(左一)、温瑞保(左二)。


  村里组建的武装小队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迅速成长。队员们熟悉地形、骁勇善战,承担着保卫村庄、传递情报的任务。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村男女老少都投入到抗日斗争中。老人们负责放哨警戒,妇女们缝补浆洗、照顾伤员,孩子们传递消息。这座小小的山村,变成了一座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

  牌匾映初心 精神永流传

  1951年秋,中央人民政府北方革命根据地访问团为七奶奶颁发“发扬革命传统 争取更大光荣”的牌匾。这12个字是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不仅是对她个人功绩的肯定,更是对全体西四渡河村村民在抗日战争中做出贡献的褒奖。

  村里人也常常教育孩子,“要继续前行,保证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不能走样,不能忘本。”

  如今七奶奶家旧址已成为健身文化广场,村民在这里健身、娱乐,而七奶奶的故事与精神早已像广场四周的大树般,在岁月里深深扎根、代代生长。

  夕阳西下,健身文化广场上的灯光渐次亮起。村里老人们又开始给围拢过来的孩子们讲述七奶奶的故事,孩子们仰着小脸,眼中闪烁着光芒。

  有些记忆,永远不会褪色;有些精神,将世代相传。


责任编辑:李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