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沙峪抗日伏击战打响。沙峪村村民杨广瑞、孙宝岱战火中抢救八路军伤员的事迹,成为那段峥嵘岁月里军民一心抗击日寇的生动缩影。
80多年后,杨广瑞之子杨炳才谈及父辈事迹时目光坚定:“父辈们面对满身是血的战士,面对战场的枪林弹雨,没有畏惧,主动配合八路军抢救伤员,这份勇气令人敬佩。”
军民初见暖人心
1938年5月底,八路军第四纵队向冀东挺进,途中经过沙峪村。侦察得知驻密云古北口关东军拟驰援四海守军,企图阻挠四纵东进。第四纵队参谋长李钟奇获情报后上报,首长果断决定在沙峪村东山嘴设伏。
6月10日夜,八路军进驻沙峪村。尽管是初次相遇,但村民对八路军捉拿汉奸、保护百姓、抗敌救国的事迹早已熟知。当晚,战士们为村民担水、扫院,村民们则纷纷腾房、烧水。11日清晨,村民被转移至沙峪北沟避险。上午11时许,战斗打响,八路军与装备精良的日寇展开长达5个多小时的殊死搏斗,枪炮声震耳欲聋,战场上硝烟弥漫。
村民挺身救伤员
6月11日下午三四点钟,枪声渐稀,已转移的村民杨广瑞与邻居孙宝岱小心翼翼返回村中。不久后,两名满脸是血的八路军战士来到家中,虽因战士带有方言沟通困难,但通过手势,二人明白了他们迫切希望用门板作担架,前往战场救助伤员。年仅20多岁的杨广瑞和孙宝岱未加犹豫,卸下门板跟随八路军奔赴战场。
响水湖长城红馆内珍藏的老门板
在沙峪村东北山坝阶下的乱坟岗,二人将一名身负重伤的八路军抬上门板,原计划送至兴隆城救治,因伤员陷入昏迷,经与八路军协商,决定将伤员送至延庆四海的八路军战区医院。二人抬着伤员在崎岖山路上跋涉40多公里,历时10多个小时,于次日凌晨4时安全送达。
区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主编王宠介绍,当时沙峪村村民十分拥护八路军,战斗打响后,不少村民主动拆下自家门板,组成担架队参与伤员转送。而杨广瑞和孙宝岱直到抗战胜利20周年时才知晓,当年所救伤员正是第四纵队参谋长李钟奇。彼时,已任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的李钟奇回到沙峪村,悼念战友、回访战场并看望救过他的村民,这段往事才得以明晰。
红色记忆励后人
沙峪抗日伏击战最终以八路军大获全胜告终,歼灭日军染谷中队120多人。战斗中,八路军伤员在沙峪周边北沟、大榛峪等村得到村民悉心救治。
1987年,沙峪抗日纪念碑建成。如今,响水湖长城红馆收藏的门板、袜撑、千层底等老物件,正是当年军民情谊的见证。馆长孙秀敏称:“收藏这些物品,是为传承沙峪战斗中凝结的军民鱼水情,让后人见人见物见真情。”
近年来,沙峪村依托红色历史吸引众多游客和学生前来,聆听军民抗日故事,感受峥嵘岁月中的鱼水深情。杨炳才经常到伏击战遗址,回忆父辈事迹,“作为晚辈,要跟随父辈的脚步前行。”
这场战斗不仅打响了怀柔地区党领导的抗日战争第一枪,更让当地人民与党领导的军队结下深厚情谊。这份战火中铸就的情谊,成为抗战胜利的基石,也成为怀柔人民心中永不磨灭的记忆,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