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镇乡街道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我区1300余名普查人员的共同努力,怀柔区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顺利完成。普查全面摸清了我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家底,反映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效。
一、普查主要数据清晰
(一)二、三产业经济总量
五经普结果显示,2023年末,我区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59201个,比2018年末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以下简称四经普)时增长22.9%。产业活动单位60680个,增长21.3%。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个体经营户10939个,下降48.5%。
企业资产规模不断壮大,营业收入实现快速增长。我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8400.8亿元,比四经普时增长49.7%。全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2757.6亿元,比四经普时增长42.7%。
从业人员全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314512人,比四经普时增长12.5%。
(二)二、三产业经济结构
法人单位数量分产业看,第二产业7047个,占11.9%;第三产业52154个,占88.1%。法人单位数量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14234个,占24.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1797万个,占19.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6965个,占11.8%。
法人单位资产总计分产业看,第二产业1516.5亿元,占18.1%;第三产业6884.3亿元,占81.9%。资产总计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房地产业2128.7亿元,占25.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372.2亿元,占16.3%;制造业895.0亿元,占10.7%。
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分产业看,第二产业1006.1亿元,占36.5%;第三产业1751.4亿元,占63.5%。营业收入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827.5亿元,占30.0%;制造业656.9亿元,占23.8%;建筑业334.4亿元,占12.1%。
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分产业看,第二产业85719人,占27.3%;第三产业228793人,占72.7%。从业人员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3282人,占16.9%;建筑业49218人,占15.6%;批发和零售业37072万人,占11.8%。
(三)二、三产业空间布局
法人单位数量分地区看,位居前三位的镇街是:北京雁栖经济开发区8148个,占13.8%;杨宋镇6604个,占11.2%;桥梓镇5563个,占9.4%。
法人单位资产总计分地区看,位居前三位的镇街是:北京雁栖经济开发区2489.0亿元,占29.6%;泉河街道办事处873.0亿元,占10.4%;杨宋镇848.4亿元,占10.1%。
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分地区看,位居前三位的镇街是:北京雁栖经济开发区646.6亿元,占23.4%;怀柔地区办事处502.4亿元,占18.2%;庙城地区办事处272.0亿元,占9.9%。
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分地区看,位居前三位的镇街是北京雁栖经济开发区50889人,占16.2%;泉河街道办事处35925人,占11.4%;怀柔地区办事处34912人,占11.1%。
二、客观反映
五经普普查结果客观展现了2019-2023年怀柔区经济发展成就。五年来,怀柔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紧密围绕新时代首都发展要求,立足区域功能定位,聚力突破科学城统领“1+3”融合发展和“五态”建设,探索减量集约发展新路径。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新冠疫情的严峻挑战,我区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治理,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呈现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我区地区生产总值为537.8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4.8%,经济总量实现稳步提升。从发展基础看,产业主体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末,我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量比2018年末增加11024个,年均增长4.2%,高于全市0.6个百分点;法人单位从业人员达31.5万人,比2018年末增加3.5万人,年均增长2.4%;法人单位资产总计增加2790.4亿元,年均增长8.4%,高于全市3.5个百分点;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增加825.4亿元,年均增长7.4%,高于全市0.7个百分点。各项核心指标稳健增长,体现我区经济发展底盘更加坚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持续夯实。
(二)经济结构与市场主体持续优化
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我区服务业市场主体规模持续扩容提质。2023年末,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量占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总量的88.1%,产业结构优势显著;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7.0%,比2018年提高6.7个百分点,服务业“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凸显。从细分领域看,高技术产业主体活力增强。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比2018年末增长43.5%;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占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的29.5%,创新驱动特征明显。现代服务业呈现爆发式增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从业人员比2018年末分别增长75.3%和56.3%,资产总计、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60.6%和291.3%,实现规模与效益的跨越式提升。
(三)数字经济与技术应用协同发展
伴随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向纵深推进,我区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明显。2023年末,我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7440个,从业人员34902人。其中,数字技术应用领域优势突出,企业法人单位数量、从业人员占核心产业比重均在6成左右,营业收入占比为50.9%。数字经济增加值144.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6.8%;其中,核心产业增加值88.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4%,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进程持续深化,超50%的规模以上企业已开展数字化转型,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进一步加速。
(四)研发投入与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怀柔科学城聚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持续强化研发投入。202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6.7亿元,比2018年增长95.3%,投入强度达3.1%,比2018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地位突出,企业R&D经费15.2亿元,占全社会R&D经费比重达91.1%。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攻克多项“卡脖子”技术,创新成果丰硕。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比2018年分别增长140.5%和116.1%,发明专利申请占比达38.6%,创新驱动效能显著提升。
(五)经营公益双轮驱动文化产业发展
我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呈现量质齐升发展态势。2023年末,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数量、从业人员规模、资产总计比2018年末分别增长38.1%、7.9%和42.4%,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其中,经营性文化产业活力强劲,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262.2亿元,比2018年增长41.5%;公益性文化事业稳步推进,法人单位(含社团)本年支出(费用)合计2.4亿元,比2018年增长18.8%,形成“经营+公益”双轮驱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