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许可类职权运行责任 | ||
序号 | 运行环节 | 责任事项 |
1 | (一)受理 | 接收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若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齐全、不符合法定形式,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必须补正的全部内容。 |
2 | 受理或者不予受理其他权力事项申请,应当出具加盖行政机关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 |
3 | 依法说明不受理行政许可申请或者不予行政许可的理由。 | |
4 | (二)审查 | 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能够当场作出决定的,当场作出书面的行政许可决定。 |
5 | 根据法定条件和程序,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应当指派 2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核查。 | |
6 | 需依法举行听证的应当依法举行听证。 | |
7 | (三)决定 | 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应当在法定职权范围和期限内尽快作出予以行政许可书面决定。 |
8 | 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 |
9 | 作出的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应当予以公开,公众有权查阅。 | |
10 | (四)送达 | 送达行政执法文书应当有送达回证,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
11 | 送达程序参照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执行。 | |
12 | (五)事后监管 | 建立健全监督制度,通过核查反映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情况的有关材料,履行监督责任。 |
13 | 建立随机抽查制度,对被许可人生产经营的产品依法进行抽样检查、检验、检测,对其生产经营场所依法进行实地检查。 | |
14 | 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进行定期检验。 | |
15 | 实施监督检查时,应当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公众有权查阅监督检查记录。 | |
16 | 实施监督检查,不得妨碍被许可人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索取或收受被许可人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 | |
二、其他权力类职权运行责任 | ||
序号 | 运行环节 | 责任事项 |
1 | (一)受理 | 接收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若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齐全、不符合法定形式,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必须补正的全部内容。 |
2 | 受理或者不予受理其他权力事项申请,应当出具加盖行政机关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 |
3 | 依法说明不受理备案申请或者不予备案的理由。 | |
4 | (二)审查 | 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能够当场作出决定的,当场作出书面的备案决定。 |
5 | 根据法定条件和程序,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应当指派 2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核查。 | |
6 | 需依法举行听证的应当依法举行听证。 | |
7 | (三)决定 | 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应当在法定职权范围和期限内尽快作出予以备案书面决定。 |
8 | 依法作出不予备案的书面决定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 |
9 | 作出的准予备案的决定,应当予以公开,公众有权查阅。 | |
10 | (四)送达 | 送达行政执法文书应当有送达回证,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
11 | 送达程序参照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执行。 | |
12 | (五)事后监管 | 建立健全监督制度,通过核查反映被许可人从事备案活动情况的有关材料,履行监督责任。 |
13 | 实施监督检查时,应当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公众有权查阅监督检查记录。 | |
14 | 实施监督检查,不得妨碍被许可人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索取或收受被许可人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 | |
三、行政奖励类行政职权运行通用责任清单 | ||
序号 | 运行环节 | 责任事项 |
1 | (一)制定方案 | 依法科学制定奖励方案,明确奖励条件、程序等内容。 |
2 | (二)审核公示 | 对符合条件的推荐对象进行审核审定,并进行公示。 |
3 | 依法、及时调查核实举报投诉涉及问题。 | |
4 | (三)实施奖励 | 依法、及时按程序报批决定奖励的等级和金额。 |
5 | 及时通知当事人领取奖励。 | |
四、行政处罚类行政职权运行通用责任清单 | ||
序号 | 运行环节 | 责任事项 |
1 | (一)立案 | 对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及时立案。 |
2 | (二)调查 | 出示执法身份证件,表明执法身份。 |
3 | 应当有 2 名以上(含 2 名)行政执法人员共同参加调查取证。 | |
4 | 依法调查和保存证据。 | |
5 | 适用简易程序的,当场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并当场交付,在事后难以执行及特殊情况下应当当场收缴罚款。 | |
6 | 适用简易程序的,执法人员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应当报所属行政机关备案。 | |
7 | (三)审查 | 审理案件调查报告,对案件违法事实、证据、调查取证程序、法律适用、处罚种类和幅度、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理由等方面进行审查,提出处理意见(主要证据不足时,以适当的方式补充调查)。 |
8 | 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
9 | (四)告知 | 在作出行政处罚前,应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
10 | 依法告知当事人有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依法组织听证。 | |
11 | (五)决定 | 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应当采纳,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
12 | 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 |
13 | 依法决定给予行政处罚,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并在处罚决定书中告知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 |
14 | 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 |
15 | 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 |
16 | (六)送达 | 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 7 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
17 | (七)执行 | 使用法定部门制发的罚款、没收财物单据进行罚款、没收财物等处罚。 |
18 | 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 |
19 | 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 |
五、行政检查类行政职权运行通用责任清单 | ||
序号 | 运行环节 | 责任事项 |
1 | (一)制定方案 | 实施检查前应当依法制定含有正当理由、事项和内容的检查方案。 |
2 | 同一行政机关的多个内设机构对同一当事人不同事项的行政检查,能够合并检查的应当合并检查。 | |
3 | 按照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检查范围,避免重复检查。 | |
4 | (二)实施检查 | 依照检查方案规定的时限、范围开展检查。 |
5 | 实施检查时应当出示执法身份证件、检查方案。 | |
6 | 依法查阅资料、查看现场、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并取证。 | |
7 | 实施检查应当不影响当事人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与生活。 | |
8 | 依法告知当事人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及处理意见,对不服处理意见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 |
9 | 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应当予以制止和纠正。 | |
10 | 实施行政检查中不得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严禁吃、拿、卡、要。 | |
11 | 不得放弃、推诿、拖延、拒绝履行检查职责。 | |
12 | (三)事后监管 | 对检查情况进行汇总、分类、归档备查,并跟踪监测。 |
2024年12月10日,经核实此信息无误。
责任编辑:彭星顺